后腰痛久治不愈,可能是骶髂关节炎在 “作祟”

“医生,我这后腰痛都好几个月了,各种办法都试了,贴膏药、做理疗,可就是不见好,到底是咋回事啊?” 在门诊中,常常能听到患者发出这样无奈的疑问。其实,很多时候,这恼人的疼痛根源并非在腰部,而是藏在腰部下方的骶髂关节处。这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甚至常被误诊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的疾病 —— 骶髂关节炎,恰恰是众多慢性腰臀部疼痛的幕后元凶。

被忽视的承重 “枢纽”—— 骶髂关节

当我们安静端坐、稳步行走或者自然弯腰时,有没有想过,上半身的重量是如何精准传递到下肢的呢?这一关键重任,就落在了位于脊柱最底端、骨盆后方的骶髂关节身上。它由骶骨与两侧髂骨紧密相连构成,整体结构极为稳固,活动度极小。作为连接躯干与下肢的核心力学中转站,骶髂关节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巨大且持续的应力。也正因如此,一旦这个关节出现炎症或者遭受损伤,其所引发的疼痛常常会被误以为是下腰椎出了问题,从而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

骶髂关节炎疼痛的独特 “信号”

骶髂关节炎引发的疼痛有着鲜明的特征,与典型的腰椎疾病疼痛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疼痛位置:其疼痛的核心区域并非在腰椎正中,而是集中于腰臀交界处的深处,大概在腰带下缘水平,脊柱两侧的区域(也就是髂后上棘附近)。患者往往很难准确指出具体痛点,只能模糊地描述为屁股里面痛,或者腰眼深处痛。
  2. 疼痛放射:疼痛会向下放射至臀部、腹股沟以及大腿后侧(尤其是大腿上段后外侧),但一般不会延伸至膝盖以下,也不会引起明显的下肢麻木、针刺感,这与坐骨神经痛的表现有着明显区别。
  3. 活动模式影响
  • 久坐 / 久站后加重:长时间维持固定姿势,会使关节负担不断增加,进而导致疼痛愈发剧烈。
  • 翻身、起身困难:晨起或者久坐后,当患者尝试翻身、从坐位站起时,常常会感觉到腰臀部僵硬剧痛,不过稍微活动一会儿后,疼痛会有所缓解。
  • 特定姿势触发:单腿站立、上下楼梯、弯腰提重物等特定动作,都有可能诱发或者加重疼痛。
  • 4 字试验阳性:在医生进行检查时,让患者仰卧,将一侧脚踝放置在对侧膝盖上,形成 “4” 字形状,然后医生轻轻下压弯曲的膝盖。倘若此时诱发了同侧骶髂关节处的剧痛,这便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信号。
  1. 夜间痛醒:部分患者(尤其是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患者),可能会在夜间或者凌晨时分,因为疼痛而从睡梦中醒来,必须通过活动身体,才能使疼痛得到缓解。

如何精准区分骶髂关节炎与腰突?

骶髂关节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位置相近,症状也有一定重叠之处,但二者的核心区别还是较为显著的:

  1. 疼痛核心区: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主要集中在腰部正中及两侧,而骶髂关节炎的疼痛则在更低、更靠外的腰臀交界深处。
  2. 放射痛范围: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通常会沿着腿部后侧或外侧,一直放射至小腿、足部,并且常常伴有麻木、无力等症状。而骶髂关节炎的放射痛一般不会超过膝盖。
  3. 神经症状:腰椎间盘突出常常会伴有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还可能出现肌力下降、反射改变等情况。而骶髂关节炎通常不会出现此类典型的神经压迫症状。

哪些人容易被骶髂关节炎 “盯上”?

导致骶髂关节炎症的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因素包括:

  1. 脊柱关节炎:这是引发骶髂关节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中,强直性脊柱炎在青年男性中较为多见,其典型症状包含夜间腰背痛、晨僵,并且活动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2.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骶髂关节的软骨会逐渐出现磨损退化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女性、肥胖人群以及既往有关节损伤史的人。
  3. 创伤:骨盆骨折、韧带严重拉伤等情况,都有可能直接对骶髂关节造成损伤。
  4. 妊娠与分娩:女性在孕期时,体内激素会使韧带变得松弛,而分娩过程中,又可能会对骶髂关节施加过大的压力,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5. 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袭骶髂关节,引发化脓性骶髂关节炎,这种情况虽然相对少见,但病情往往较为急重。

精准诊断,揪出疼痛 “真凶”

要明确诊断骶髂关节炎,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比如疼痛位置、加重和缓解的时间、是否有晨僵现象等,还会了解伴随症状,像皮疹、腹泻、眼红、足跟痛等,以及家族史。

关键的检查手段包括体格检查,例如通过 “4” 字试验来诱发疼痛,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影像学检查也至关重要,X 光可以观察骨头的结构变化,而磁共振 MRI 则最为灵敏,能够发现早期关节炎症和水肿。有时,还需要抽血检查炎症指标,如血沉、C 反应蛋白,或者检测 HLA – B27 基因(该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但并非确诊的唯一依据)。只有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医生才能准确明确病因。

科学应对,有效缓解疼痛!

骶髂关节炎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炎症、减轻疼痛、保护关节功能,同时延缓或者阻止关节结构的破坏。具体的治疗方案会依据病因来制定:

  1.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等,对多数患者都有一定效果,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医嘱,同时要留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于脊柱关节炎引发的较为严重的炎症,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不过需要严格评估后才能使用。
  2. 运动康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坚持进行核心肌群和臀部力量训练,适当拉伸活动关节,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等,能够有效改善疼痛和僵硬的症状,维持关节功能。
  3.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体重,坚决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病情),这些对于病情的控制都非常关键。
  4. 手术治疗:手术,如关节融合术等,仅在关节严重破坏,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才会极少考虑使用。

出现哪些情况必须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请务必及时咨询医生:

  1. 腰臀部疼痛持续数周都不见缓解,特别是休息后也没有减轻,甚至还会在夜间痛醒。
  2. 疼痛严重影响到日常活动,如行走、坐立、弯腰、睡眠等。
  3. 伴随较长时间的晨僵(超过 30 分钟)。
  4. 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无力,或者大小便异常(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排除马尾综合征等严重问题)。
  5. 伴有无法解释的发热、皮疹、眼部红痛(葡萄膜炎)、慢性腹泻或血便、足跟痛(跟腱炎 / 足底筋膜炎)。
  6. 有脊柱关节炎家族史,并且出现了相关症状。

面对持续的后腰臀深部疼痛,特别是当疼痛还伴有特征性的活动模式改变时,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考虑到骶髂关节病变的可能性。及时、精准的诊断,配合规范化的治疗以及积极的康复管理,是缓解病痛、保护关节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别再让骶髂关节的疼痛,因为被简单误认成 “腰的问题”,而导致病情延误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