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古老的诗句在耳畔回响,白露节气已悄然来临。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9 月 7 日至 9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65 度,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寒生露凝,天气转凉,正如谚语所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不仅带来了凉爽的秋风,更藏着丰富的养生智慧。若养生不当,可能会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探寻白露时节的养生秘诀,避开常见误区,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白露饮食:滋阴润燥,远离 “上火” 陷阱
白露燥邪当令,空气湿度降低,人体容易出现口燥咽干、鼻干唇裂、皮肤干涩、大便秘结等 “秋燥” 症状。此时,饮食养生应以滋阴润燥、健脾安神为原则,多吃一些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食物。
可多摄入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梨、莲子、山药、枸杞、蜂蜜等。将银耳、百合、莲子煮成羹汤,或是用雪梨炖煮冰糖雪梨汤,都是秋季润肺的佳品。也可适量食用芝麻、核桃等富含油脂的食物,以滋养肺肾、润肠通便。而在水果方面,山楂、葡萄、柚子等酸味水果则是不错的选择,它们不仅能收敛肺气,还能开胃助消化,有效改善秋季常见的食欲减退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白露时节应忌食葱、姜、蒜、辣椒、花椒等辛辣、热性食物,以防加重燥邪对人体的伤害。此外,烧烤、油炸类食物也要少吃,这类食物易生燥热,同样会加重身体的干燥感。
起居养生:早睡早起,保暖护好关键部位
随着白露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人体的起居作息也应顺应这一变化,早睡早起,以养阳气、收阴气。尽量在晚上 10 点半之前入睡,早上 6 至 7 点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
同时,昼夜温差的加大让 “秋凉” 成为了需要防范的对象。早晚外出时,务必及时添衣,避免寒邪侵袭。尤其是腹部、脚部和颈部这三个重要部位,更要重点保暖。腹部受寒容易引发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脚部是人体的 “第二心脏”,寒从脚起,脚部保暖不当会影响全身气血运行;而颈部是人体的 “要塞”,大椎穴位于此处,若颈部受寒,风寒之邪容易入侵人体,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因此,白露后可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添长袖衣物,夜间睡眠时也要注意盖好被子,避免着凉。
运动养生:适度温和,避免过度耗气伤津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但此时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应选择一些较为平缓、柔和的运动项目,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无明显疲劳感为宜,避免因大汗淋漓而导致阳气外泄、津液损耗。
在运动时间的选择上,应避开清晨气温过低时,可选择上午 9 至 10 点或下午 4 至 5 点,此时气温适中,阳光温暖,空气质量也较好。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的衣物,以防受凉感冒。
情志养生:收敛心境,驱散 “悲秋” 阴霾
白露过后,草木渐枯,万物凋零,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容易让人产生 “悲秋” 情绪。过度的悲伤、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肺气的宣畅,进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在白露时节,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心境平和、乐观开朗。
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登高望远、赏菊品茶、秋游野餐等,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秋日的美好,缓解低落的心境。也可与家人朋友相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或通过听音乐、读书、绘画等方式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和舒缓。
穴位按摩:健脾养肺,轻松呵护健康
除了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养生外,穴位按摩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以下几个穴位在白露时节经常按摩,可起到健脾养肺、温经通络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之一。经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增强脾胃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力,帮助身体抵御秋燥和寒邪的侵袭。按摩时,可用手指指腹按揉该穴位,每次 10 至 15 分钟,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它是肺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按摩肺俞穴可健肺养肺、滋阴润燥,对缓解口干、咽干、燥咳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按摩方法为,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肺俞穴,每次按揉 5 至 10 分钟。
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此穴为人体诸阳之会,按摩大椎穴能祛寒通络,抵御寒邪侵袭,缓解机体酸胀、头痛等不适症状。可采用热敷或艾灸的方式刺激大椎穴,每次热敷或艾灸时间为 15 至 20 分钟。
白露时节,养生要顺应天时,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好 “养肺润燥、健脾安神” 的工作,避免因养生不当而引发疾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秋意浓浓的季节里,保持身体健康,享受秋日的美好。让我们以正确的养生方式开启白露节气,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