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IBM近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引发广泛关注。针对外界对其研发中心撤离及业务收缩的质疑,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旭东在2025年第一季度媒体沟通会上明确表态:”研发转移至成本更优地区不会影响中国市场业务,未来将加大对金融、汽车、跨国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投入。”这一表态既揭示了跨国科技巨头应对全球化的现实选择,也展现了其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定力。

研发体系重构:成本优化与全球协同
IBM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全球研发资源的重新配置。自去年8月宣布关闭中国系统实验室以来,北京、上海、大连等地的1800余名研发人员面临转岗或离职。陈旭东解释称,此举是IBM全球研发体系整合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将研发重心转向人力成本更低、技术生态更成熟的区域(如印度、东欧),公司能够以更高效率支撑全球业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调整仅涉及基础设施部门的研发职能,而隶属于销售体系的IBM大中华区业务团队未受波及,确保了本地化服务能力的延续性。
尽管裁员过程引发员工对补偿方案的不满,但陈旭东强调这是企业转型的必然阵痛。”组织变革必然伴随人员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事实上,类似调整在全球科技行业并不鲜见:微软、谷歌等企业近年来也通过关闭非核心区域研发中心实现资源集约化。IBM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研发外迁与业务重心转移相结合,试图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市场竞争力。
业绩承压下的战略聚焦:从”广撒网”到”精准突破”
财务数据显示,IBM大中华区正经历严峻挑战。2023年亚太区营收占比仅为18.92%,其中中国区收入下滑19.6%,成为拖累整体增速的主因。这一现象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传统硬件业务(如大型主机、Power服务器)受云计算冲击显著,而新兴市场的本土竞争对手正以性价比优势快速蚕食份额。即便是在增长较快的咨询业务领域,客户总量仍较两年前缩减45%,反映出企业客户预算收紧的现实。
面对压力,IBM选择”收缩战线、重点突破”的策略。2025年将资源向金融、汽车、跨国企业三大板块倾斜:在金融领域强化与头部机构的合作,利用watsonx.ai平台提升智能化服务能力;在汽车行业探索AI驱动的研发协同与供应链优化方案;针对跨国企业则提供本地化技术支持与全球化运营咨询服务。IBM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侯淼透露,今年将重点推广经过蒸馏优化的DeepSeek-R1模型,帮助企业降低AI应用门槛。
咨询业务的”逆势增长”逻辑: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IBM咨询业务在大中华区呈现出”客户减少但收入增长”的反常现象。陈科典坦言这是主动战略调整的结果:”我们放弃了大量中小客户,集中资源服务能够带来长期价值的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减量提质”的策略使IBM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出海等领域斩获颇丰——例如帮助高测股份优化生产流程、协助东明石化构建智能供应链系统,并为24家中国企业提供全球化咨询服务。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IBM的技术差异化优势。作为唯一具备硬核技术能力的咨询公司,其解决方案往往融合了AI平台(如watsonx)、混合云架构及行业Know-how。在香港赛马会的案例中,IBM不仅提供数据分析服务,还通过AI实时赛事预测打造沉浸式观赛体验,这种”技术+场景”的创新模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未来挑战与机遇:本土化创新与生态建设
尽管IBM展现出战略韧性,但其在中国市场仍面临三大考验:一是本土云厂商(如华为云、阿里云)凭借价格优势和行业定制化方案快速崛起;二是中美科技博弈加剧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三是生成式AI领域需要持续投入以维持技术领先性。为此,IBM正尝试通过本土化创新破局:一方面加大对中国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另一方面探索与本土企业的生态合作。
陈旭东强调:”中国市场的长期价值毋庸置疑。”这种信心既源于IBM百年积累的技术底蕴,也来自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趋势的判断。随着金融、汽车等关键行业加速数字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出海,IBM若能将全球经验与本地实践深度融合,或将在变革中找到新的增长支点。
此次战略调整标志着IBM进入”精耕细作”新阶段。研发外迁或许减少了短期的人力投入,但对重点领域的资源倾斜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志在必得的决心。在科技全球化与本土化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平衡全球效率与区域特殊性,将成为所有跨国企业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