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低空独角兽,撑不下去了

这是一个百亿独角兽的陨落故事。

消息传来,韩国现代汽车旗下 eVTOL 公司 Supernal 遭遇重挫,该项目研发已暂停。

回想当年,郑义宣从父辈手中接任现代汽车掌门人,意气风发地表示要进军空中汽车,随之成立 Supernal,还挖来 NASA 二号人物担任 CEO。此后几年里,现代汽车一次次砸钱,已累计投资超 14 亿美元(约合 100 亿元人民币),Supernal 被寄予厚望。

没想到,背靠汽车巨头也未能避免生存危机。Supernal 陨落故事,再次给国内风头正劲的低空创业公司敲响警钟。

一个百亿独角兽倒下

Supernal 称得上含着金汤匙出生。

时间回到 2020 年,50 岁的郑义宣从父亲郑梦九手中接过权杖,正式出任韩国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

对于现代汽车,国内较为熟悉。1945 年,农民出身的郑周永成立现代汽车,在其子郑梦九手中一路扩张,做到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本世纪初,凭借伊兰特、索纳塔等高性价车型,入华仅十年就跻身年销百万俱乐部。然而随着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曾经的韩系车王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和增长压力 —— 截至 2020 年,现代汽车集团已连续第六年未实现年度销量目标,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更是连年腰斩。

子承父业,郑义宣将目光投向汽车之外。

“飞行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未来将占集团业务的半壁江山。” 就职演说中,郑义宣立下军令状,称公司将聚焦空中交通、机器人和自动驾驶领域,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型成一家移动出行服务公司。

这一年,现代汽车将刚成立几个月的城市空中交通部门拆分独立,在美国设立电动垂直起降(eVTOL)公司,后将其命名为 Supernal。由申宰元博士担任 CEO,他曾在 NASA 任职十多年航空业务副局长。

很快,公司宣布与优步 Uber 合作,计划联手开发电动空中出租车。并发布第一个概念机 S-A1,称在每小时 100 公里的时速下,可以搭载 4 名乘客。与此同时,Supernal 还在英国启用了全球首个城市空中交通 (UAM) 起降机场,计划未来五年在韩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主要城市开设约 200 个垂直起降机场。

一切都很美好。在郑义宣的设想中,公司不仅设计和出售 eVTOL 飞行器,愿景是打造一个完整的多式联运生态系统,所有环节都通过现代汽车进行连接、协调和预订。

此后 Supernal 陆续招兵买马,公司人数逐渐扩大到 700 人左右,员工多是从波音、特斯拉、NASA 等高薪挖来。另外,申宰元找来前同事、前 NASA 飞行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McBride 担任 CTO,以求进一步研发 eVTOL 飞行器及商业化拓展。

高光时刻出现在 2024 年 ——Supernal 发布了第二个概念机 S-A2。官方介绍,这是一款 V 型尾翼飞行器,配备八个全倾转旋翼,并采用分布式电力推进架构。设计巡航速度为每小时 200 公里,飞行高度为 1500 英尺,设计航程为 95 公里。

“我们的飞行器预计原型机将于年底试飞,将达到与现有商用飞机同等的安全标准,预计上市后价格约为 300 万美元。” 申宰元表示,Supernal 将充分利用现代汽车在大规模生产方面的能力,进行量产,普及到大众交通不需要一二十年 —— 时间会快得多。

梦想背后是真金白银的付出,现代对其投入毫不手软。据韩国媒体报道,自 Supernal 创立以来,现代汽车已向其投入约 14.5 亿美元。以此计算,公司早已达独角兽级别。

然而,谁也没想到,崩塌来得如此之快。

为何陨落?

一切早有征兆。

早在去年底,位于华盛顿的 Supernal 全球总部突然宣布关闭,实际上这个耗时一年多打造的办公室刚启用不久。彼时 CEO 申宰文称为了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总部将迁至加利福尼亚州。

裁员随之而来。今年 7 月,公司裁员约 10%。紧接着 CEO 申宰文、CTO David McBride 及首席安全与质量官 Tracy Lamb 等高管纷纷离职,管理层几乎 “全员覆没”。

“空中交通行业持续面临外部挑战 —— 包括监管框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系统成熟度,但现代汽车集团将这些视为创新行业自然演变的一部分。” 在 Supernal 的对外声明中,将公司停摆原因归咎为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

对于原计划 2028 年商业化目标,Supernal 回应称 “公司将任命新管理层,后续再做评估并确定时间表”,未就项目重启给出明确答案。目前由高级业务发展总监 David Rottblatt 作为临时 CEO,在过渡期间负责业务运营。

其实业内并不意外 Supernal 的命运。一位 Supernal 前负责人曾表示,虽然现代汽车资金实力雄厚,但称不上有充足经验的飞行器研发公司,内部缺少相关体系和决策能力,研发进展缓慢。

挑战始终存在。Supernal 与此前倒下的 eVTOL 先驱相似: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永远无法真正投入使用。

背靠现代汽车,虽不缺资金支持,但成立数年仍未走出概念机阶段。尚未被验证的经济效益遥遥无期,而眼前仅飞行器认证阶段就需要数千小时的飞行时间和经过多次验证的安全冗余,可谓长路漫漫。

启示录:低空赛道融资降温了

Supernal 的困境并非个例。放眼望去,全球范围内 eVTOL 的洗牌已经开始。

今年初,德国明星 eVTOL 公司 Lilium 申请二次破产。要知道,Lilium 曾被视为低空领域界的 “特斯拉”。2015 年,胸怀 “飞天梦” 的创始人 Daniel Wiegand 联手三位校友创办。后来乘着低空东风,Lilium 开启火爆融资历程,估值达 33 亿美元(约 230 亿元人民币),最终成功上市。

然而,失去了政府支持,又面临商业化迷雾和技术路线障碍,一路烧钱的 Lilium 曾在去年申请破产。此后,公司曾积极寻求收购,却因投资方承诺的资金未能兑现再次陷入泥潭。

另一家德国 eVTOL 独角兽公司 Volocopter 于去年申请破产,导火索异曲同工 —— 向德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寻求贷款担保失败。巅峰时期,沃尔沃汽车、莲花汽车、英特尔和梅赛德斯 – 奔驰等争相向其投资。如今,Volocopter 迎来了中国的 “白衣骑士”,今年初被万丰奥威收购重组。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此一幕,也给中国低空经济热潮留下一些启示。

经历 2024 年轰轰烈烈的 “低空经济元年” 后,今年投资人明显冷静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低空经济 eVTOL 整机领域公开披露的融资事件共计 15 起,其中多数企业未披露融资额,已披露融资额的事件中仅 2 起亿元级。

最大一笔融资来自小鹏汇天。今年 7 月,小鹏汇天官宣完成 2.5 亿美元 B 轮融资,成为今年以来 eVTOL 领域最大一笔融资。据悉,该笔融资包含了去年 8 月公司获得的 1.5 亿美元 B1 轮融资。

“eVTOL 行业本质是重资产、长周期。今天仍处于从 0 到 1 的阶段,首要问题是安全,离真正的商业运营场景还有很远的距离。” 一位投资人道出保持观望的原因,表示行业优势在于能够投得早,未来 eVTOL 每一次取证,都将是一个融资里程碑。

但更多从业者坚信,这是历史上中国航空产业通过新能源换道超车最好的机会。回顾过去,中国凭借新能源汽车打赢了汽车产业翻身战,大家希望这一幕能够在低空领域重演。

发令枪已打响。今年 7 月,来自上海的 eVTOL 主机厂商时的科技,拿到来自阿联酋企业 Autocraft 的订单 ——350 架 eVTOL,订单金额 10 亿美元。很快,另一家上海企业沃兰特航空又与泰国方面签下 500 架、17.5 亿美元的大额订单,刷新了时的科技刚刚创下的海外单笔纪录。

更多可能性正在打开。

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快速看到收益的行业。未来几年,中国 eVTOL 产业同样将会面对重重挑战。技术、适航、商业化等关键门槛能否顺利度过,有赖于政策支持以及资本支撑,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一家公司的倒下,或许充满了先驱者的壮烈和无奈,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的 eVTOL 要想飞得更远,那在起飞时就要保持冷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