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背后:定义模糊、标准缺失与消费信任危机

最近,预制菜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称西贝门店 100% 没有预制菜,只有中央厨房提供的净菜预加工,门店会现场烹制,甚至表示要起诉罗永浩。双方你来我往,将预制菜话题热度推向新高度,各大平台纷纷被刷屏。在这场激烈争论背后,是大众对预制菜长期以来的困惑与争议,那么,大家吵来吵去,到底在吵什么?

众说纷纭的 “预制菜” 定义

在 “预制菜” 这个概念诞生之前,餐厅菜品制作方式随着餐厅规模和客流量变化逐步发展。以 “铁锅炖大鹅” 为例,起初小餐馆客流少,客人点单后才抓鹅宰杀、清洗、剁块、炖熟上桌;后来客流增加,餐馆会提前完成宰杀、清洗等部分工序,客人点单后再进行后续操作;餐厅进一步发展,又会提前剁好鹅、准备好调料包,客人下单后下锅开炖;再往后,有餐馆提前炖好大鹅,客人下单直接装盘,或者提前炖好分成小份冷藏 / 冷冻,客人下单后加热上桌;甚至还有采用现代食品加工设备,常温保存,开袋即可上桌或售卖的情况;最后,一些火爆菜品会建立中央厨房,完成前面多种工序后配送至门店,甚至进入超市、电商供其他餐厅和消费者购买。

然而,“预制菜” 概念出现后,其定义却一直模糊不清。官方文件大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时,也未给出明确界定。不同群体对预制菜理解各不相同,政府部门、媒体、食品行业、投资人、消费者各执一词。全国为此出台大量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试图规范定义。其中中国烹饪协会制定的 T/CCA 024 – 2022《预制菜》接受度较高,将预制菜分为 “预制净菜”“即烹型预制菜”“即食 / 即热预制菜”。按此标准,前面提到的各种 “铁锅炖大鹅” 版本,除了客人点单后才开始宰杀制作的,其余都算预制菜。

但到了 2024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另一种界定,强调 “工业化预加工” 和 “无需或只需简单复热” 属性,明确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简单加工的净菜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等主食类产品、可直接食用的凉拌菜等均不属于预制菜。按此通知,前面众多 “铁锅炖大鹅” 版本多数被排除在外。这种官方定义与大众朴素认知的差异,使得各方争论往往基于不同理解,陷入 “各说各话” 的混乱局面。

争论核心关切点剖析

强制标示之困

在预制菜争论中,“不反对预制菜,只是要求强制标示” 是常见呼声。消费者认为餐厅应明确告知菜品是否为预制,保障其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有媒体称餐厅未告知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从消费者角度,这诉求合情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强制标示” 需有明确客观的界定标准,像 “强制标示反式脂肪”,因反式脂肪能准确检测且有标示阈值,执行相对容易。而 “预制菜” 情况复杂,以 “铁锅炖大鹅” 15 种版本为例,明确的 “现制菜” 只有客人点单后宰杀制作的那种,明确的 “预制菜” 只有特定两种。其他中间状态的菜品,如提前洗好备用、提前剁好配好料包、提前炖好冷藏下单后加热等,是否属于预制菜难以界定,也就无法确定是否需要标示。标准不清晰,不仅给餐厅经营带来困扰,执行中也易引发更多争议,所以在推动强制标示前,需先科学界定标示范围。

价格与价值的失衡

“不反对预制菜,反对预制菜卖现制菜的价格”,这一观点触及消费者信任底线。当消费者期望吃到锅气十足的现炒菜,却得到复热料理包时,会产生强烈 “被欺骗感”。但问题根源仍与预制菜定义模糊有关。在现实餐饮市场,菜品价格由餐厅自行设定,通常只标明菜品名称和价格,未说明制作方式。不同餐厅同一菜品价格差异大,例如 “现炒鱼香肉丝”,价格从 18 元到 58 元不等,那么 “预制鱼香肉丝” 价格该如何确定,并无统一标准。餐厅给出的价格是该餐厅菜品自身定价,与 “预制” 或 “现制” 无关,这就导致消费者难以判断自己支付价格是否匹配菜品价值。

现炒与预制的界限模糊

“不反对预制菜,但反对有的餐厅用预制菜却声称是现炒菜”,同样是由于 “预制菜” 与 “现炒菜” 定义不明晰。此前有 “XX 现包饺子” 争议,饺子当着顾客面制作,但饺子皮提前压好、馅由中央厨房做好送来,这饺子算 “现包” 还是 “预制”?回到 “铁锅炖大鹅” 例子,明确将特定预制版本声称 “现制” 是虚假宣传,但像提前炖好冷藏后加热、提前处理部分工序等情况,到底算不算 “现制”,缺乏明确判断标准,各方争议不断。

“预制菜” 术语:概念的失败与反思

“预制菜” 本是概括现代食品工业生产方式的术语,却因内涵宽泛,涵盖从净菜、半成品到料理包等多种不同产品,引发概念混乱和公众疑虑。在其出现前,相关食品制作方式基于市场需求平稳发展,并无概念混乱,也未被 “妖魔化”。后来 “预制菜” 概念受投资圈追捧,成为 “热门赛道”,但一些劣质料理包负面事件,影响整个品类声誉,导致行业被 “污名化”。

或许我们应跳出 “预制” 与 “现炒” 二元对立思维,回归餐饮本质。净菜配送、预处理食材、烹饪半成品、预制成品料理包等,都是餐饮供应链不同环节和技术,可使用原本特征名称。餐厅可通过明厨亮灶、菜单说明等主动与消费者沟通菜品制作方式,行业也需建立更精细分级分类标准,让消费者清楚知晓所食菜品情况。消费者去餐厅吃饭,核心诉求是菜品美味、安全、价格合理。若能满足这些,菜品制作方式究竟是中央厨房标准化处理,还是后厨师傅即兴发挥,可能并非关键;反之,即便号称 “纯手工现做”,无法满足核心诉求,消费者也难满意。这场关于预制菜的全民大讨论,最有价值的意义应是推动行业走向透明、诚信和高品质。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