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 23 万辆,中产撑起 “折叠车第一股”

靠着折叠自行车这款拳头产品,来自深圳的这家企业登上了港交所主板。

9 月 9 日,被称为 “折叠自行车第一股” 的 Dahon 大行科工(下称大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当日开盘价为 67.5 港元,较 49.5 港元的发行价大幅高开 36.36%。

值得一提的是,在 9 月 8 日的暗盘交易时段,大行在富途平台的涨幅一度高达 203% 至 150 港元。

至 9 月 12 日港股收盘日为止,大行股价为 55 港元,总市值为 17 亿港元。

投资者对于大行的追捧,在更早的认购阶段已经 “爆表”。本次 IPO 大行计划集资额约为 3.9 亿港元,当中仅 10% 作公开认购。而到了最终的截止阶段,大行获超 7500 倍超额认购,成为了港股历史上新的 “超购王”。

一手中签率仅为 0.02%,足以显示出广大投资者对于大行及其背后户外赛道的追捧。

在体育大生意看来,大行成为港股新的 “超购王” 固然与其公开认购数量相对较低有关联,但不应该忽略其在户外运动赛道,尤其是在折叠自行车领域占据强大的主导地位不无关系。

自 2020 年以来,户外运动市场的整体爆发提升了骑行运动的热度,参与人数大幅增长。根据《2024 小红书运动户外行业白皮书》显示,骑行相关的笔记点击量已经超过 100 亿。

相对于竞技感更重的公路自行车,“身材” 相对轻便的折叠自行车更适合大众在日常休闲场景中骑行。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杭州等城市,折叠自行车甚至变身为潮流单品,成为了消费者的出行单品之一。

创始人被称为 “中国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由韩德玮在 1982 年创立的大行,在过去几年迎来高速增长。其背后正是切中了消费者对于轻量化骑行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现年 83 岁高龄的韩德玮,在其 41 岁时才创立大行。在创业投入折叠自行车领域之前,韩德玮的工作是在航天与国防领域工作,并曾经参与过阿波罗登月计划。

韩德玮自传中表示自己更喜欢环保卫士、绿色交通践行者的称谓,而不是著名的美国航天专家、激光物理学家和企业家。

放弃航天科研工作转而创立大行,成为了韩德玮的重要人生转折点。有媒体甚至把韩德玮称之为 “中国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按照韩德玮的设想,原本他只想将自己的专利授权给凤凰等自行车厂商,但由于最终未能成功合作,因此韩德玮便有了自己生产的想法。一家知名的中国折叠自行车品牌,便从 1982 年开始走向世界。

招股书显示,韩德玮持有大行约 88.56% 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2024 年售出 22.9 万辆,营收 4.5 亿元

提到折叠自行车,来自英国的 “自行车爱马仕” Brompton(人称小布)是行业公认的最顶端品牌之一。

但由于其产品普遍零售价格位居高位,几乎清一色处于万元以上的价格带。因此并不是所有普通消费者都愿意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格购买一辆小布。

那么这就提供了让大行实现快速增长的机会,并帮助这家企业成为全球折叠自行车的 “销冠”。

灼识咨询资料显示,按 2024 年零售量计,大行于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 26.3%;公司亦位居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首位,市场份额达 6.2%。

整个 2024 年,大行共售出了 22.95 万辆自行车。

折叠自行车 1000 至 5000 元这几个价格带,可以说被大行牢牢占据。招股书显示,大行将旗下产品划分为三个价格带,分别是大众市场(2500 元以下)、中端市场(2500-5000 元)和高端市场(5000 元以上)。

2500-5000 元的中端市场成为了大行的营收支柱,该部分收入占大行总营收的比例达到 69.7%。

数据显示,2024 年前 9 个月,大行在中端市场售出了 11.27 万辆折叠自行车,平均售价为 2129 元人民币。

而在 2023 年同期,这一数字为 6.61 万辆。这就意味着大行在一年内,销量翻了接近一倍。

招股书的营收数据表示,大行年营收从 2022 年的 2.54 亿元人民币提升至 2024 年的 4.5 亿元人民币,自行车业务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30.4% 提升至 32.2%。

随着骑行市场的增长,大行的目光也不仅仅只放在折叠自行车领域。“我们以 P8 等久经考验的畅销车型为基础,再加上新开发的车型,打造出一个全方位的自行车产品阵容,能够满足城市上班族、探险爱好者乃至竞赛骑手等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大行在招股书中表示。

在中国内地线下市场,大行以经销商渠道为主。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大行与遍布中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的 38 家经销商合作,覆盖 680 个零售点。而在线上渠道,大行进驻了京东、天猫、抖音及拼多多等主要电商平台。

由中产撑起的折叠自行车市场

体育大生意认为,大行近几年的高速增长与中产阶级群体在户外运动领域的活跃不无关系。或者可以用更直白地话来形容,中产阶级用钱包 “撑起” 了大行此次 IPO。

目前,大行超过 90% 的营收来源于中国市场。这固然成为了大行实现快速增长的引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单一市场营收占比过高的情况之下,若主力消费者在未来几年对折叠自行车 “祛魅” 后,则会让大行加速陷入增收的困境。

财务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大行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77.9%、93.2% 以及 93.4%。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户外运动市场仍然处于增量阶段,参与户外运动的消费者购买力整体向好。从消费水平看,户外运动爱好者年均消费保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小红书的《2023 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显示,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单个户外运动项目上的消费年均达 2000 至 5000 元,其中骑行人均花费为 4033 元。

从消费趋势看,随着中产阶级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休闲时间的增多,参与户外骑行等运动的人数呈逐年上升态势,这奠定了大行在中国市场增长的最重要基础。

此外,骑行文化在国内一些城市逐渐兴起,城市中规划的骑行道越来越多,各类骑行社群活动也频繁举办,“4+2” 出行的郊游方式等,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折叠自行车的热情。

日前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中,就继续强调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制定新一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以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意见称。

体育产业与户外行业等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无疑为大行等专注在户外运动的相关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体育大生意预见,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短时间内大行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占比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速。

然而,大行也需要警惕激烈的行业竞争。除了传统的自行车制造商外,一些新兴的科技企业也开始涉足折叠自行车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手段提升产品竞争力。

因此对于大行来说,如何保持国内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单一市场依赖度、继续提升品牌和产品竞争力,将是其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若通过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打开了海外市场,大行的营收与市值将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增长前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