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上,传统车模的身影进一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形机器人、机器狗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互动表演。这场科技盛宴中,长安汽车以一场充满未来感的发布会成为焦点,不仅展示了其“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愿景,更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与产品,向全球传递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化时代的雄心。

智能科技唱主角,机器人成车展新宠
长安汽车的展台成为观众打卡的热门地点。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因忘带翻译器而临时启用机器狗“来福”递送器材,这一意外插曲反而成为全场亮点。展台上,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飞行汽车与智能外骨骼等前沿科技产品悉数亮相,其中“天衡底盘”搭载于长安启源E07上,首次公开表演了一键跳舞、手车共舞等“科技魔术”,引发观众惊叹。
这些机器人不仅具备功能性,还展现出“人性化”特质——例如机器人在长时间展示后会“蹲下休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蹲”。这种拟人化设计背后,是长安汽车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思考,也体现了其“智能汽车机器人”理念的落地。

千亿研发投入构筑技术护城河
长安汽车的智能化实力源于长期的高强度投入。朱华荣宣布,未来十年将再投入超2000亿元用于新汽车科技产业链,并扩充科技创新团队至1万人以上。这一承诺并非空谈——过去十年,长安已在新能源、智能化及前瞻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超千亿元,拥有全球31国1.8万名研发人员、16个技术中心及180个实验室,其中包括行业唯一的智能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持续的研发投入已转化为技术成果。例如,长安启源Q07、深蓝S09、阿维塔06三款新车搭载的“天枢大模型”与AI算法,实现了底盘系统的智能交互;“金钟罩”电池通过实时监测技术达成“只冒烟、不起火”的安全性,并推出能量密度超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样车。此外,长安自研的中央环网架构SDA及“天域座舱”等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智能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大战略优势锁定智能化下半场
面对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全球化、能源多元化转型的趋势,长安汽车提出以三大优势抢占主动权:
- 智能化:基于SDA平台升级智能驾驶、座舱与底盘系统,计划年底完成飞行汽车试飞,2028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
- 全球化:通过9个海外工厂和超9000个渠道网点加速品牌出海,泰国新能源基地将于下月投产,目标将全球市场容量从3000万提升至5000万。
- 能源多元化:坚持BEV、REEV、PHEV等多动力路线,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同步布局氢能等前沿技术。
从“中国智造”到全球标杆

长安汽车的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重新定义。其“智慧全球 共赢未来”的参展主题,彰显了与全球伙伴协同创新的愿景。正如朱华荣所言:“再穷不能穷研发”——即便在业绩承压时,长安仍坚持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发,其中10%用于前瞻技术。这种战略定力使其在电动化时代积累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延伸至智能化赛道。
本届车展上,长安汽车用一场陆海空立体出行的科技秀证明:当传统制造与AI、机器人、新能源深度融合时,“中国智造”已不再是跟随者,而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未来,随着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落地,长安汽车或将成为立体出行时代的标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