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讨论:在交锋中凝聚共识

连日来,预制菜话题 “搅动” 舆论场。罗永浩与西贝的口水战,使得预制菜再度成为全民瞩目的焦点。此事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它紧密关联日常餐饮,触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一核心权益;不仅涉及某一家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对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这纷扰一时的热议之中,与其盲目地选边站队,不如秉持正确的立场:在观点的 “交锋” 中努力凝聚广泛的共识,在深入的热议里积极探寻有效的治理良策。

事实上,去年有关部门就发布过相关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2024 年 3 月 21 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 (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 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然而,即便有了这样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大众对于预制菜的理解依然存在偏差。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导致他们在选择时受到误导。预制菜的标准界定仍不够清晰。不同企业对于预制菜的生产标准、原料选择、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小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可能在卫生条件、食材新鲜度上难以保证,而大型正规企业则在各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控。这就使得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预制菜市场时,难以辨别优劣。如何制定一套清晰、统一且严格的预制菜标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标准应涵盖从原料采购源头,到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再到最终产品的储存、运输等全流程,让消费者能够依据标准放心选择。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餐饮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往往难以知晓所食用的菜品是否为预制菜。部分餐饮企业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的预制属性,这就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一些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较高的价格购买了预制菜菜品,却误以为是现场制作的新鲜菜品,当真相被揭开时,难免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餐饮企业增强信息披露的意识,主动、明确地向消费者告知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可以通过在菜单上标注、在店内显眼位置张贴提示等方式,让消费者在点餐时就能够清楚了解菜品信息,从而做出自主选择。

在追求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是预制菜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预制菜经过工业化加工、储存和复热等过程,在口感、风味和营养方面,与现场新鲜制作的菜品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以一些肉类预制菜为例,经过冷冻和解冻后,肉质的鲜嫩度和多汁性会大打折扣;蔬菜类预制菜在复热后,可能会失去原本的爽脆口感和鲜艳色泽。如何在保证便捷性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等手段,提升预制菜的品质,使其在口感、风味和营养上更接近现做菜品,是预制菜行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比如,研发更先进的保鲜技术,能够在不添加过多添加剂的前提下,延长预制菜的保鲜期并保持其品质;探索更合适的加工工艺,减少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流失等。

预制菜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于技术层面,毕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工艺、保鲜技术等问题都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稳固的信任纽带。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品质和知情权的关注,是影响他们对预制菜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消费者始终对预制菜的质量心存疑虑,对自己的消费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不确定,那么预制菜行业就难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从餐饮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既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追求高效便捷的运营模式,以满足现代快节奏生活下消费者对于用餐速度的需求;更要坚守根本,满足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性需求。这场关于预制菜的热烈讨论,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争论,而应走向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向。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优化预制菜的发展环境,促使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地向消费者公开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只有赢得公众的信赖,预制菜行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