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誓言捍卫欧洲地位,比亚迪称技术领先依旧

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德国大众汽车与中国比亚迪汽车成为了这场角逐中的焦点。德国大众汽车的高管于上周举行的慕尼黑车展上,明确表示该集团已做好充分准备,全力反击中国竞争对手。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 CEO 施文韬强调:“我们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并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这一地位。” 与此同时,比亚迪方面却表现得相当淡定,其负责国际扩张业务的执行副总裁李柯直言:“西方竞争对手仍未追赶上其电动汽车技术。” 双方截然不同的表态,将两大车企乃至中欧电动车产业的竞争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大众汽车作为传统汽车巨头,在欧洲市场根基深厚。面对中国电动车品牌的冲击,大众汽车从产品设计、技术革新以及市场策略等多方面着手,开启了反击之路。在产品设计上,大众意识到此前 ID 系列因设计过于追求未来感与实验性,且交互界面操作不便而饱受诟病。以 ID. Cross 概念车为例,它摒弃了过往的 “实验性设计”,外观将燃油车型 T-Cross 重新诠释为电动 SUV 的形态,内饰恢复了物理按键与旋钮,大幅提升操作直观性,车窗控制键也改为四个独立按键,确保驾驶员操作时不会产生混淆,这种设计转变旨在重新赢回消费者的青睐。

技术革新层面,大众在下一代电动汽车的开发中动作频频。其自主研发了名为 APP290 的全新电驱动系统,该系统搭载永磁电机,最大功率可达 160kW,最大扭矩为 290N・m,还首次独立开发了碳化硅逆变器,有效提升了电能利用效率,减少了能量损耗。APP290 电驱动系统将应用于大众集团旗下包括大众、斯柯达和 Cupra 品牌在内的多款都市电动车型。电池技术方面,大众推出 “统一电芯” 方案,并采用成本更低、寿命更长的磷酸铁锂化学体系,进一步压低整车制造成本。即将面世的小型电动车将搭载容量为 38kWh 的电池组,同时提供容量为 56kWh 的三元锂电池作为选配,两款电池均支持快速充电,可在 25 分钟内完成从 10% 到 80% 的充电过程。官方数据显示,大容量电池可实现约 450 公里的续航里程,小容量电池的续航预计为 300 公里左右。在电池供应方面,大众与三星 SDI、SK on、国轩高科、宁德时代、LG 新能源以及大众自有电池企业 PowerCo 等多家主流电池厂商展开合作,所用电池均为方形电芯结构,并采用 CTP(Cell to Pack)技术,省去模组结构,直接将电芯封装进电池包内,有助于减轻整体重量并优化空间布局,电池包顶部设有冷却板,用于维持电芯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

市场策略上,大众计划推出价格亲民的车型来抢占市场份额。据透露,即将推出的 ID. Polo 和 ID. Cross 两款小型纯电车型定位都市通勤,其欧洲市场起售价预计低于 2.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0.7 万元),大众希望凭借本土化生产优势,在欧洲市场推出多款 10 万 – 20 万元人民币区间的电动车型,直接对标中国品牌同类产品。技术负责人透露,通过垂直整合电驱动系统、电池包和软件平台,大众电动车成本较现有车型降低 30% 以上。

然而,比亚迪对于大众的反击似乎并不担忧,根源在于其强大的技术自信。在电池技术领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将体积利用率提升 50% 以上,安全性达到 “针刺不起火” 的行业巅峰,同时支持超快充技术,10 分钟补能可续航 300 公里。今年 3 月,比亚迪更是推出了兆瓦闪充技术,实现了全球量产最高峰值充电速度为 1 秒 2 公里,充电 5 分钟续航可达 400 公里,这一技术采用了多项创新,充电功率达到 1000 千瓦,电压 1000V,电流高达 1000A,通过超高速离子通道技术降低电池内阻,同时应用全域温控技术和 1500V 碳化硅(SiC)芯片,大幅提升充电效率和稳定性。比亚迪负责国际扩张业务的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从明年起,比亚迪计划在欧洲车型中引入其超快充电技术,并在三年内实现所有电动车在欧洲生产。在整车制造方面,比亚迪的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电池包作为车身结构件,使整车扭转刚度提升 30%,操控性与安全性同步升级,欧洲媒体试驾后评价比亚迪海豹的驾驶质感已接近保时捷 Taycan,而价格仅为其 1/3。并且,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制造电池、电机和整车的企业,从锂矿开采到芯片设计的全产业链布局,使其单车成本具备极大优势。

市场表现是检验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欧洲电动车市场增长势头放缓,此前依靠初期补贴实现的快速增长需求已进入稳定期,而中国产电动车的攻势却全面展开。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以 2025 年上半年为基准,欧洲市场售出的电动车中,约 20% 为中国品牌车型或在中国本土生产的车型。美国杰富瑞投资银行 (Jefferies) 的数据显示,梅赛德斯 – 奔驰、宝马和特斯拉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比亚迪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则从 2.5% 升至 3.8%。在中国市场,大众也面临着严峻挑战,2024 年大众在华销量为 274.2 万辆,同比下降 10%,在华合资阵营的利润贡献降至 17 亿欧元(约 134 亿人民币),相对于上一年的 26.21 亿欧元,同比下滑 35%。本土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崛起和价格战,挤压了大众集团在国内的市场空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在中国市场持续发力,多款车型销量火爆,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大众与比亚迪的竞争,不仅仅是两家企业之间的较量,更是中欧电动车产业竞争的缩影。大众代表着传统汽车强国德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坚守与变革,其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庞大的品牌用户基础,在这场反击战中,大众凭借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市场策略调整,试图重新巩固其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的地位。比亚迪则是中国电动车产业迅猛发展的杰出代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电池技术、整车制造以及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快速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未来,随着双方竞争的持续升级,全球电动车市场格局或许将被进一步改写,而受益的无疑将是广大消费者,他们将迎来更多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电动车产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