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深陷”虚假宣传”漩涡:雷军坦言”最艰难时期”,车主集体维权倒逼行业反思

一、事件缘起:从”黑科技”光环到信任危机
5月10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微博罕见发声,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这一表态背后,是小米汽车旗舰车型SU7 Ultra遭遇的严重信任危机——数百名准车主因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发起集体退订行动,甚至有车主委托律师启动法律程序。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该配置的宣传争议。今年2月,小米汽车在发布SU7 Ultra时,以”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提升下压力与散热性能”为核心卖点,将这一价值4.2万元的选装件包装为”性能升级关键配置”。雷军本人更在直播中强调:”我们不能只改外观,内部结构也全部重构。”然而,车主提车后发现,所谓”双风道高效导流”实则无法引导气流至刹车系统,拆解后可见开孔设计形同虚设,更无证据表明其能产生下压力。第三方博主的鼓风机实验更直观揭露了纸巾纹丝不动的尴尬场景。

二、小米的”危机应对”:道歉、补偿与争议
面对舆论风暴,小米汽车于5月9日发布声明,承认宣传表述”不够清晰”,并给出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更换铝制机盖;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但这一补偿方案迅速引发不满——车主认为,4.2万元的选装差价与2000元积分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且”虚假宣传的核心责任未被正视”。

更棘手的是,小米此前多位高管的表态被车主视为”证据确凿”。除雷军外,官方”答网友问”中明确提及原型车风道设计,而雷军3月2日的微博虽6小时后修改,但仍保留”内部结构改动”的描述。这种”官方背书”与实际功能的巨大偏差,让车主质疑企业存在故意误导。

三、行业潜规则暴露:性能配置的”营销化”陷阱
此次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痛点。在智能化、高性能标签成为卖点的当下,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常将实验室数据、原型车技术或概念性设计作为量产车宣传重点,却淡化实际交付中的性能缩水。例如,某品牌曾宣传”激光雷达量产首发”,实则探测距离仅为原型车的60%;另一车企所谓”续航破千公里”需在零下20℃关闭空调实现。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尤为典型:其碳纤维机盖的”空气动力学优化”本属工程细节,却被包装为颠覆性创新。一位汽车工程师指出:”双风道设计对下压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车企更应披露具体数据而非感性描述。”

四、雷军的”至暗时刻”与小米汽车的生死考验
对雷军而言,这场风波的冲击远超预期。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战略产品,承载着品牌溢价与技术实力的双重期待。截至事件爆发前,该车锁单量已突破1万辆,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但如今,退订潮可能导致产能闲置与口碑反噬,而维权车主提出的”退车”诉求更可能开创行业先例。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的快速成长与争议并存。从2021年宣布造车到2024年首款车型交付,小米用三年时间走完传统车企十年的路。这种”闪电战”模式虽赢得市场先机,却也在供应链管理、品控体系与危机应对上暴露短板。此次事件后,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将成为雷军团队的核心课题。

五、反思:透明化沟通与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从特斯拉的”刹车门”到蔚来”数据泄露门”,再到此次小米事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野蛮生长”正催生新的治理需求。专家建议:

  1. 建立配置功能分级披露制度,强制车企区分”量产标准配置”与”实验性技术”;
  2. 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宣传审核,避免企业自说自话;
  3. 完善汽车消费维权快速通道,简化退换车流程。

截至发稿,小米尚未就车主退车诉求作出进一步回应。这场风波的最终走向,或将重新定义智能汽车时代的营销边界与责任底线。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车企宣传,保留完整购车证据”已成为规避风险的必修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