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新车型G7:智能化与性价比的双重押注
在交出亮眼一季报并预告四季度盈利后,小鹏汽车将销量增长的希望寄托于全新纯电中型SUV——G7。这款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新车预售价格23.8万元,开启预订后迅速突破1万辆订单,成为小鹏冲击大众市场的关键棋子。
1. 智能化标签的强化
G7搭载了小鹏与华为合作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和自研图灵AI芯片,其中Ultra版本配备三颗图灵芯片,算力超过2200TOPS。何小鹏称其为“全球首款拥有L3级算力的AI汽车”,强调其在智能驾驶感知与响应速度上的优势。尽管AR-HUD并非首创,但小鹏通过优化显示清晰度和信息丰富度(如虚拟行车线、驾驶辅助状态提示),试图将其转化为差异化卖点。

2. 大众市场的精准定位
作为一款家用SUV,G7主打大空间和舒适性,同时以智能化功能吸引科技敏感型消费者。20万元级的定价策略直接瞄准Model Y的性价比区间,而小鹏此前通过MONA M03和P7+两款平价车型积累的销量基础(月销稳定3万辆),也为G7提供了市场信任背书。
二、盈利拐点:规模效应与产品矩阵的平衡
小鹏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41%至158.1亿元,净亏损收窄至6.6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5.6%。何小鹏直言“四季度将实现盈利”,这一目标的底气来自两点:
- 平价车型的规模效应:MONA M03和P7+将月销稳定在3万辆,摊薄了研发成本;
- 中高端车型的利润补充:G7和三季度即将改款的P7轿跑,以及增程车型的推出,有望提升单车均价。
但挑战在于,平价车型占比过高可能拉低整体盈利水平。里斯咨询指出,汽车行业规模效应显著,小鹏需在销量增长与品牌溢价之间找到平衡。增程车型的布局(预计下半年发布)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既能缓解续航焦虑,又能切入燃油车替代市场。
三、智能化:从技术投入 到品牌溢价
小鹏长期押注智能驾驶,但此前因高研发投入和认知不足导致销量低迷。去年战略调整后,其将智驾技术下放至平价车型(如MONA M03标配高速NOA),推动销量回升。里斯咨询认为,当智驾功能从“尝鲜”变为“刚需”,小鹏的技术积累将转化为品牌护城河。
G7的图灵芯片和VLA+VLM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叙事。行业人士指出,小鹏需解决智驾功能的“传播难题”——如何让消费者直观感知技术优势,而非仅依赖参数对比。
四、全球化与新增长曲线
海外市场成为小鹏的第二增长曲线。今年1-5月,其欧洲销量达5104辆,市占率0.7%,在中国新势力中表现最佳。采用经销商“店中店”模式(如与欧洲本土品牌合作展厅)降低了渠道风险,预计全年销量或破万辆。
此外,人形机器人被列为“第三曲线”,虽短期贡献有限,但展现了小鹏对技术生态的前瞻布局。
五、挑战与隐忧
- 竞争加剧:Model Y、比亚迪唐等竞品已占据大众市场,G7需以智能化和性价比突出重围;
- 盈利压力:平价车型占比高可能延缓毛利率改善,增程车型的市场接受度待验证;
- 技术转化效率:智驾功能的用户教育成本仍高,需持续投入营销。
小鹏G7的预售成功标志着其大众市场战略的阶段性胜利,但盈利的关键在于中高端车型的表现和全球化进程。在智能驾驶成为行业共识的当下,小鹏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销量增长,将是决定其能否从“生存”迈向“领跑”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