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汽埃安员工持股计划引发的争议持续发酵。自媒体报道称,因公司IPO推迟导致股权估值缩水,部分员工面临本金亏损和利息偿还压力,甚至出现集体拒付利息、计划劳动仲裁的情况。6月16日晚,广汽埃安紧急发布声明,称相关传闻“纯属恶意谣言”,并强调股权激励计划“依法依规正常推进”。然而,这场风波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一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股权激励模式的潜在风险。

一、员工持股计划争议:从“激励”到“压力”
广汽埃安的员工持股计划始于2022年混改时期。当时,679名员工与广汽研究院115名技术人员共同出资近18亿元,持有公司4.55%股权,协议规定资金锁定五年,2025年5月前仅需支付利息,6月底开始偿还本金。然而,随着IPO进程多次推迟,股权估值大幅缩水,员工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
据媒体报道,部分员工反映,公司要求若不支付利息将按违约处理,强制清退资金并按42%折扣退款。这意味着员工不仅无法从IPO中获益,还需承担贷款利息和本金损失。尽管广汽埃安随后声明“生产经营正常”,并计划将本金偿还期限延至2026年,甚至考虑将内购股票转销给第三方,但这一事件已对员工信任造成冲击。

二、IPO屡次推迟:市场环境与业绩压力的双重夹击
广汽埃安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自启动上市以来,其IPO进程多次延迟。2024年8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曾发布股权转让公告,提及“准备港股IPO”,但次日即撤下;2025年3月,总经理古惠南公开表示“当前不是IPO好时机”,市场普遍认为上市计划已搁置。
业绩下滑是重要原因。2024年,广汽埃安销量同比下滑21.19%,仅完成年度目标的53.55%;2025年5月销量再降33.18%,市场份额被比亚迪、小鹏等竞争对手挤压。为提振销量,公司于今年4月全系降价,但效果有限。与此同时,母公司广汽集团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下滑159.95%,财务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埃安未来的担忧。
三、行业共性风险:股权激励依赖上市退出
广汽埃安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均通过员工持股绑定核心人才,但此类计划往往依赖上市或估值增长实现退出。一旦市场环境恶化或公司业绩不达预期,员工可能面临巨大损失。
例如,某新势力车企曾因上市失败导致员工持股价值缩水80%,最终通过回购部分股份平息争议。这一模式的风险在于:
- 估值波动风险:资本市场波动可能导致股权价值大幅缩水;
- 退出机制不确定性:若IPO推迟或取消,员工持股流动性受限;
- 企业与员工利益冲突:企业可能优先考虑融资需求,而员工更关注短期收益。
四、未来出路:平衡激励与风险
面对争议,广汽埃安需从三方面着手:
- 透明化沟通:向员工清晰说明股权计划条款、估值变化及退出方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恐慌;
- 灵活调整机制:如延长锁定期、提供部分现金补偿或引入第三方接盘,缓解员工压力;
- 重塑业绩信心: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提升销量,为未来IPO创造条件。
对行业而言,车企需重新审视股权激励设计,避免过度依赖上市退出。例如,可引入分期解锁、业绩对赌等条款,平衡企业与员工利益。
广汽埃安的员工持股风波,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管理挑战。在资本热潮退去后,如何通过可持续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同时规避市场波动风险,将成为车企长期发展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