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龙成都太古里旗舰店:一场关于书写文化的奢侈复兴实验

在成都太古里东里一层的转角处,一栋黑色外立面配以白色与金色点缀的建筑格外醒目。这便是万宝龙最新开设的中国首家概念旗舰店,也是其在中国市场战略转型的标志性事件。2024年12月,当中国奢侈品市场整体表现乏力之际,这家德国奢侈品牌却选择在此时此地开设其最具实验性的零售空间,背后折射出的是万宝龙对品牌本质的回归与重塑。

书写文化的当代诠释

走进旗舰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大班系列”书写工具为核心的展示区。书架、书桌和座椅的配置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书写空间,这不仅是产品陈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提案。万宝龙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杜明熹强调:”这里展现了万宝龙的所有品牌价值,以及品牌DNA,包括了以书写工具作为灵感来源的一切概念。”

最引人注目的是店内那盏巨型顶灯——用一张纸交错环绕九圈而成,既呼应了中国传统书写文化,又隐喻品牌发源地勃朗峰的意象。下方的水墨画风格地毯与中国当代艺术家陈欣创作的”日照金山”画作相映成趣,东西方文化在此巧妙对话。这种在地化设计并非简单符号堆砌,而是对品牌全球叙事的中国式表达。

百年大班系列的当代复兴

选择在”大班系列”诞生百年之际开设如此规模的旗舰店绝非偶然。从1924年初代安全笔”大班35″到1952年雪茄造型的149墨水笔,再到1970年代引入贵金属和宝石镶嵌的限量款,大班系列多次成为万宝龙起死回生的关键。2024年推出的致敬简·奥斯汀限量款墨水笔(定价31.5万元人民币)几个月内即告售罄,印证了高端书写工具市场的特殊韧性。

杜明熹透露:”常规款大班系列常作为礼品被选购,而限量款则吸引实力藏家。”这种产品分层策略使万宝龙在奢侈品消费萎缩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更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将书写工具的专业服务升级为”翰墨阁”私享空间,提供24款笔咀定制服务,可镶嵌宝石甚至手写签名,价格从数万元至十数万元不等。这种将实用器物升华为艺术品的服务模式,正是奢侈品牌应对经济周期的典型策略。

零售空间的体验革命

与传统专卖店不同,成都太古里旗舰店被划分为四大主题区域:书写工具、皮具、限量款展示及高级制表。这种布局不仅展示全品类,更通过空间叙事强化品牌故事。黑色主调外立面与内部宣纸质感墙体的对比,恰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正是万宝龙希望传达的品牌形象:植根书写传统,拥抱当代设计。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旗舰店是万宝龙”重新投资关键城市”战略的首个落地项目。不同于简单扩张网点,品牌选择在成都太古里——这个竞争激烈的奢侈品地标——打造标杆店铺,显示其对西南市场重视程度。杜明熹表示:”未来会在其他城市开设类似旗舰店,但选址会更谨慎。”

市场策略的聚焦与收缩

面对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16.9%的零售额下滑,万宝龙表现出异常的克制。全年仅新增4家门店(含1家奥莱店),却投入资源打造高规格旗舰店。这种”质量优于数量”的策略与其全球CEO Nicolas Baretzki提出的”重新投资关键城市”战略一致。

产品线方面,品牌明显收缩聚焦。尽管拥有皮具、腕表、旅行箱等多品类,但营销资源明显向大班系列倾斜。这种”核心产品驱动”模式在消费信心不足时更具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大班系列产品线贡献了主要增长,特别是高端限量款表现突出。

长期主义的奢侈品牌哲学

尽管短期市场波动明显——成都太古里租用率96%却销售额下滑16.9%,太古地产内地项目普遍承压——万宝龙仍坚持长期投入。杜明熹强调:”消费者对品牌的渴望非常强烈,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主义没有改变。”

这种信心源于三个判断:首先,书写工具在数字化时代反而因其”反潮流”特质获得情感价值;其次,中国高净值人群对实物资产的偏好未减;最后,万宝龙百年工艺积累形成的品牌护城河难以复制。通过旗舰店升级、产品线聚焦和服务体系创新,万宝龙正在书写一个关于传统奢侈品牌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范本。

在奢侈品行业集体面临转型的当下,万宝龙的选择颇具启示性:不是盲目追逐潮流,而是回归品牌本质;不是简单扩张规模,而是提升体验价值;不是短期促销刺激,而是长期价值培育。这家黑色外立面的旗舰店,或许正是传统奢侈品牌在不确定时代寻找确定性的最佳注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