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铺子近期提出”3-5年海外营收达到国内水平”的雄心目标,引发行业热议。这家以辣味零食著称的企业,能否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复制国内成功?其底气何在?又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一、从6000万到53亿:一场高难度的”倍增游戏”
盐津铺子2024年海外营收仅6274万元,占总收入1.18%,却计划在3-5年内实现53亿元的海外规模。这意味着年均复合增长率需超过140%,远超其过去五年23.5%的整体增速。尽管2025年一季度海外增速亮眼,但基数效应下,后续增长压力陡增。
分析师林岳指出,食品企业出海需跨越经济波动、政策壁垒及消费习惯差异三重门槛。盐津铺子选择以泰国为突破口(占海外销售80%),固然因文化相近、供应链成熟,但若无法快速拓展至日韩、欧美市场,目标实现难度极大。
二、魔芋与鹌鹑蛋:差异化单品的”出海实验”
盐津铺子押注的两大核心单品——魔芋制品和鹌鹑蛋,均是国内增长最快的品类。其中”麻酱素毛肚”16个月突破亿元销售额,2024年魔芋营收达8.38亿元,同比增长76%。鹌鹑蛋零食亦贡献5.8亿元收入,增速超80%。
这两类产品具备健康属性(低糖低脂),契合全球零食健康化趋势。但林岳提醒,东南亚虽对魔芋接受度提升,但鹌鹑蛋作为零食的”新鲜感”可能受限。例如,泰国的魔芋产品多用于素食料理,而非休闲零食;欧美市场更偏好本土化口味,如何调整配方成为关键。
三、供应链本土化:从”卖货”到”扎根”的转型
盐津铺子已意识到单纯出口的局限性。今年2月宣布投资2.2亿元在泰国建厂,生产魔芋、薯片等核心产品;控股股东更早布局柬埔寨芒果干加工厂,形成东南亚水果原料优势。这一策略与洽洽食品的路径相似——后者通过泰国工厂辐射全球,但花了20余年才实现5.69亿元海外收入。
供应链本土化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可规避贸易风险。但建厂需巨额投入,且需时间培育本地化团队。盐津铺子能否在短期内复制洽洽的长期积累,仍是未知数。
四、渠道突围:借力本土巨头还是自建网络?
在泰国,盐津铺子通过与正大集团合作快速进入主流渠道,这种”借船出海”模式效率极高。但欧美市场渠道分散,需建立直营团队或寻找区域性经销商。林岳建议,企业需平衡”速度”与”控制力”,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渠道。
五、对标国际巨头:差距与可能性
即便目标激进,盐津铺子的野心并非空穴来风。其优势在于:
- 产品创新力:魔芋、鹌鹑蛋等差异化品类在国内已验证成功;
- 供应链灵活性:控股股东的鲜果加工布局提供原料保障;
- 资本助力:2.2亿元泰国建厂显示长期投入决心。
但挑战同样明显:
- 文化隔阂:欧美消费者对”辣味零食”的接受度存疑;
- 竞争激烈:乐事、亿滋等国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 利润率压力:低价渗透策略可能影响盈利。
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
盐津铺子的”三年再造”计划更像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短期看,泰国市场的成功可支撑增长;长期则需突破欧美市场,并建立真正的全球化品牌。若能将国内”大单品策略”与海外本土化运营结合,或许可在细分赛道(如健康休闲零食)实现弯道超车。但若进度不及预期,这一目标或将沦为行业热议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