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试水自有品牌背后的战略深意:传承与变革的双重博弈

2025年对娃哈哈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创始人宗庆后离世后的首个完整财年,娃哈哈在经历市场爆发式增长后逐渐回归理性,而近期商标转让的不确定性、工厂停工争议以及自有品牌的密集布局,折射出这家老牌饮料巨头在传承与变革之间的复杂抉择。

一、市场红利消退后的产能调整

2024年,娃哈哈因创始人离世引发的情感消费潮水般涌来,包装水市场份额从年初的4.17%飙升至5月的20.04%,代理商甚至“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然而,这种非理性的增长难以持续。到2025年1月,其份额已回落至16.79%,虽仍高于去年同期,但增速明显放缓。

面对市场降温,娃哈哈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委托今麦郎等代工厂缓解产能压力,同时投资新建高速产线,宣称已实现“完全自主生产”;另一方面削减终端押金要求、加速冷柜铺设,试图通过渠道下沉维持市场份额。这一系列动作凸显其“稳中求进”的务实态度——既需消化短期红利消退的冲击,又要为长期竞争夯实基础。

二、商标转让疑云与自有品牌的战略缓冲

商标问题成为悬在娃哈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由于宗庆后遗产分配涉及的商标转让尚未完成登记,若未来控制权生变,现有品牌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在此背景下,宗馥莉控制的宏胜集团提前申请“宗小哈”“娃小哈”“娃小宗”等商标,尤其是近期推出的“娃小宗”无糖茶,被业界视为“B计划”。

这一举措具有多重考量:

  1. 风险对冲:若商标转让失败,新品牌可成为业务延续的载体;
  2. 细分市场试探:无糖茶赛道年增速超40%,契合健康消费趋势,且与娃哈哈传统产品形成差异化;
  3. 品牌资产隔离:新品牌可规避宗庆后时代的历史包袱,赋予宗馥莉更大的创新空间。

三、宗馥莉的“破”与“立”

作为接班人的宗馥莉,正试图打破父亲时代的路径依赖。其上任后的改革包括:

  • 产品多元化:从纯净水、AD钙奶扩展到茶饮、果汁,甚至试水无糖品类;
  • 渠道革新:弱化传统批发模式,通过冷柜投放和终端直供抢占一线城市货架;
  • 供应链自主化:投资自有工厂以提升产能弹性,减少对外协的依赖。

然而,挑战同样严峻。消费者对“娃哈哈”的品牌认知根深蒂固,新品牌能否复制其渠道号召力仍是未知数。此外,无糖茶领域已拥挤不堪——农夫山泉东方树叶、元气森林等占据先发优势,娃哈哈需在口味创新和营销上找到突破口。

四、行业变局下的生存法则

娃哈哈的转型折射出中国饮料行业的三大趋势:

  1. 健康化:低糖、功能性饮品需求激增;
  2. 集中化: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或自有品牌抢占细分市场;
  3. 渠道碎片化:社区团购、便利店等新场景崛起,倒逼传统巨头重构终端网络。

对娃哈哈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于能否复制过去的成功,而在于能否在宗馥莉的带领下完成从“情感品牌”到“价值品牌”的蜕变。若“娃小宗”等新系列能借助现有渠道快速起量,或可缓解商标风险;反之,若市场反馈不佳,则可能加剧投资者对娃哈哈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娃哈哈的故事远未结束。商标转让的靴子落地前,试水自有品牌既是防御之策,亦是进攻之矛。宗馥莉能否带领这家37岁的企业穿越周期,答案或许藏在下一款爆品的配方里,更在于她能否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