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持续四天的2023广州设计周落下帷幕。作为今年家居行业的最后一场大型展会,它既是对全年市场表现的总结,也为来年趋势埋下伏笔。在这个行业信心普遍不足的年份,展会现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建材展区人声鼎沸,智能家居区域却略显冷清,这种反差背后折射出中国家居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建材展区:传统品类的强势回归
走进广州设计周的建材展区,扑面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氛围。陶瓷卫浴、高端定制等传统品类展位前人头攒动,设计师与经销商们穿梭其间,寻找合作机会。这一现象与年初3月展会的盛况形成呼应,显示出尽管市场环境严峻,但建材作为家居行业的基础品类,其刚性需求依然强劲。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不少品牌选择”重金”打造展位形象。由著名设计师梁志天操刀的RARA意式轻奢定制家居展位成为全场焦点,排队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这种高投入背后,反映的是品牌方对线下展示渠道的重视——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展会仍然是建立品牌形象、接触潜在客户的高效途径。
然而,热闹表象下也有隐忧。一位福建头部瓷砖经销商坦言,部分参展品牌的产品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卖了十几年瓷砖,对材料要求严格,这次代理的品牌参与度不高”。设计师群体的反馈同样值得关注,有人直言”展出的东西家里都有”,这种审美疲劳折射出建材产品在设计创新上的瓶颈。
智能家居:从风口到冷静期的阵痛
与建材展区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家居展馆的相对冷清。曾经站在风口上的智能家居行业,如今面临着市场调整期的阵痛。头部企业参展意愿降低,更多选择独立举办发布会或参加专业展会,这一变化值得深思。
价格战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显著特征。以智能马桶为例,外资品牌通过缩减功能来降低售价,原本过万的产品现在不足万元即可购得。恒洁卫浴推出的9999元R9智能一体机,虽然在功能完整性上表现突出,但复杂的操作逻辑也暴露出产品设计上的妥协——不使用遥控器,许多高级功能就难以实现。
这种”功能缩水式降价”反映了智能家居行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高的同时,对产品体验的要求却没有降低。三雄极光展出的入门级智能家居套装,虽然覆盖了中控屏、开关等基础产品,但缺乏服务增值的现状,使其在零售端难以打开局面。
行业变局下的生存法则
广州设计周呈现的这种分化现象,实际上是整个家居行业转型的缩影。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
首先,产品差异化成为突围关键。立邦中国将”绮想橙”定为年度趋势色,并推出大地色系产品矩阵,试图通过色彩营销寻找新的增长点。这种对流行趋势的快速响应能力,将成为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渠道多元化势在必行。面对展会成本上升、效果递减的现状,家居企业正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立邦拥有超过30万家门店的零售体系,如何提高单店效率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后,服务增值将成为新的利润来源。三雄极光”门店多但产出少”的困境,恰恰说明了单纯依靠产品销售的局限性。在智能家居领域,安装调试、场景设计等服务环节的价值日益凸显。
展望2024:回归产品本质
随着2023年落幕,家居行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广州设计周的人流量为全年展会经济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信息透明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家居企业需要回归产品本质,通过设计创新、品质提升和服务优化来赢得市场。
对于建材企业而言,如何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实现设计突破,将是决定其市场地位的关键。智能家居行业则需要重新思考”智能”的定义——不是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体验。
明年此时,当新一届家居展会拉开帷幕时,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市场格局。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趋势、持续创新的企业,必将在行业洗牌中赢得先机。家居行业的未来,不属于跟风者,而属于那些敢于定义新标准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