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百合跨界定制家居:轻资产模式搅动行业格局,软体巨头的另类破局之路

当顾家、敏华等软体龙头在定制赛道加速狂奔时,梦百合以一场 “不建厂、不赚经销商利润” 的差异化布局,撕开了全屋定制市场的另一种可能。2024 年深圳家具展上,梦百合定制品牌 “榀至” 高调亮相,其展厅内软体产品与定制柜类的混搭陈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董事长倪张根 “软体为主、定制为辅” 的商业逻辑 —— 这场被业内称为 “月老模式” 的跨界尝试,正在改写软体企业进军定制领域的传统剧本。

一、轻资产突围:不做工厂的定制玩家

在定制家居行业 “重资产建厂” 的主流模式中,梦百合的策略显得尤为颠覆。

  • 去工厂化的合作架构:不同于顾家自建智能化工厂、慕思秘密布局生产基地,榀至采取 “经销商直连外部工厂” 的合作模式。倪张根在发布会上直言:“中国有 3 万多家定制工厂,何必自己建?” 经销商可在属地化工厂中筛选合作方,实现百公里内的生产覆盖,售后环节也由工厂直接承接。
  • 利润让渡的经销商绑定:定制业务的营收与利润完全归属经销商,梦百合仅保留设计把控与流程管理权限。据透露,品牌允许经销商在外部工厂报价基础上加价 6%-8%,但要求 “不能赚太狠”,需将部分利润反哺设计师与合作工厂。这种 “让利换市场” 的逻辑,与传统品牌抽取渠道利润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 融合店态的成本控制:榀至不独立开店,而是嵌入现有 “MLILY 梦百合”“NISCO 里境” 门店,通过 “一店多品” 降低渠道拓展成本。品牌还推出 “上样费用返还” 政策,但若想获得返款,经销商需完成包含软体产品在内的综合销售目标,变相强化了软体的核心地位。

二、赛道内卷:软体巨头的定制竞速战

梦百合的入局,让头部软体企业的定制赛道竞争愈发白热化。在顾家、敏华、慕思已完成布局的背景下,喜临门成为 5 家头部企业中唯一坚守软体主业的玩家。

企业定制布局策略工厂建设情况2023 年相关业绩
顾家家居全屋定制 + 软体套餐,定位 “一体化整家”2022 年投产自动化生产基地整家定制营收突破 10 亿元
敏华控股芝华仕全屋定制业务未公开自建工厂,或依赖代工定制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慕思股份V6 家居独立开店,总部补贴 1 亿元秘密自建定制工厂上半年整装门店开业 78 家
梦百合榀至品牌融入现有渠道,代工模式无自建工厂,依赖外部合作定制业务投入仅数百万,利润归经销商

顾家的探索颇具代表性:从 2016 年推出定制板材,到 2022 年投产自动化工厂,再到 2023 年整家定制营收破 10 亿,其 7 年布局虽显稳健,但距离 “三年 50 亿目标” 仍有差距。业内人士透露,顾家定制板块业绩承压,侧面反映出软体企业跨界的共性难题 —— 定制业务的重资产属性与软体的轻运营逻辑,始终存在磨合阵痛。

三、模式争议:寄生型定制的天花板在哪?

榀至的 “轻量化” 模式引发行业两极评价。

  • 支持者:低成本试错的精明之举
    定制行业资深人士指出,OEM 模式 “在试错阶段最省钱省事”。梦百合仅投入数百万即可切入赛道,规避了工厂建设的千万级资金门槛与产能闲置风险。此外,属地化合作能快速响应区域市场需求,比自建工厂更具灵活性。
  • 质疑者:难以摆脱的 “寄生” 困境
    有定制品牌销售经理直言:“定制沦为软体的赠品,品牌上限一目了然。” 在榀至展厅,曾有经销商质疑:“我已有十几个床垫店,为何要接定制?” 这反映出核心矛盾:当定制产品无法独立获客,仅作为软体的配套存在时,其设计研发、渠道推广的自主性将被严重削弱。例如,榀至定制单价 1000-2000 元 / 平方米,虽避开低端价格战,但缺乏独立品牌溢价能力,难以与欧派、索菲亚等专业定制品牌抗衡。

四、行业透视:定制为何成为软体必争之地?

梦百合的跨界,本质是家居行业 “流量入口” 争夺的缩影。

  • 刚需驱动的定制红利:在刚需房主导的市场中,定制柜类因 “空间利用率” 成为装修标配。欧派、索菲亚等品牌通过定制引流,再带动软体销售的模式已被验证,这迫使软体企业必须跟进。
  • 大家居融合的必然选择:当 “先定制、后软体” 成为消费共识,固守软体主业意味着放弃前端流量。倪张根坦言:“好多人拿我们的床垫当赠品,我也可以拿定制当赠品。” 这种略带调侃的表述,实则揭示了软体企业对流量控制权的焦虑。
  • 价格战倒逼的模式创新:2023 年欧派推出 699 元 / 平方米低价套餐,引发定制行业价格混战。梦百合选择 “卷模式而非价格”,以轻资产差异化避开正面厮杀,不失为一种策略性妥协。

五、未来博弈:轻资产模式能否走通?

榀至的前景仍存三大变量:

  1. 经销商执行力考验:若经销商更倾向推广高利润的软体产品,定制业务可能沦为 “摆设”。梦百合需通过政策激励(如返点)与设计赋能,提升经销商的定制销售意愿。
  2. 工厂管控能力:3 万家定制工厂的产能与品控参差不齐,一旦出现 “柜边留缝” 等交付问题,将反噬梦百合主品牌口碑。建立标准化的工厂筛选与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
  3. 市场教育成本:消费者是否接受 “软体品牌的定制产品”?榀至需要在设计风格、环保标准等方面建立独立认知,而非始终依附于梦百合的软体标签。

当顾家、慕思在重资产赛道加速时,梦百合的轻资产实验如同一场行业 “押注”—— 用低投入换取试错空间,以模式创新对冲定制赛道的高风险。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或许将重新定义软体企业跨界定制的可行路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