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车载记录仪时,翻到2022年冬天提车那天的视频——销售拍着我肩膀说”这可是咱们最新款增程SUV,可油可电,以后带娃出游绝对省心”,副驾上刚满三岁的女儿扒着车窗喊”爸爸看,小车车会亮灯!”。如今三年过去,里程表停在4.2万公里,车载APP里最常点的是”附近充电桩”,而曾经期待的”诗和远方”,竟一次都没实现过。

作为最早一批”增程小白鼠”,这三年我试驾过50多款新能源车,从800V高压平台纯电到插混,从激光雷达到纯视觉方案,也算把新能源市场的”套路”摸了个七七八八。今天就把掏心窝子的经验掏出来——尤其是正纠结增程车的朋友,这四个坑,踩一个都够你后悔三年。
第一个坑:家里有娃+日常”牛马”,增程真不如纯电
提车前我总幻想:”周末带娃去周边玩,节假日开去老家,平时上班通勤,增程车刚好解决续航焦虑。”结果现实给我狠狠上了一课——三年里,我最远的一次出行是从兰州开车到天水(约300公里),还是在女儿幼儿园放暑假的”凑数游”;其余时间,90%的里程都是”家-幼儿园-公司”三点一线,单程最远不超过20公里。
最崩溃的是冬天的早晨:零下15度的兰州,增程车要提前10分钟热车,上车后先开暖风,等女儿坐好系好安全带,电量已经掉了8%;到幼儿园停车时,续航显示只剩35%,而我明明早上出门时显示还有120公里。更扎心的是,每周充三次电的日子过了一年多,直到某天刷到同事的800V高压平台纯电车——人家早上7点插枪,8点出门时已经充到80%,续航直接干到500公里,比我增程车的CLTC续航还多。
后来算过一笔账:三年里我的增程车在市区纯电行驶里程占比不到40%,剩下的60%要么是亏电跑短途,要么是被迫加油。而如果当初咬咬牙上纯电(哪怕续航500公里),三年电费能省两万多,更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在寒风里等充电桩,再也不用因为续航焦虑放弃带娃去公园,再也不用每次加油时骂自己”当初脑子进水”。
划重点: 如果你家有娃,日常活动范围不超过100公里,且家里能装私桩——听我的,直接上纯电。增程车的”可油可电”在你这儿就是个华而不实的噱头,纯电的低成本、高静谧性、零延迟加速,才是”牛马”生活的最优解。

第二个坑:别信”亏电油耗低”,大电池才是刚需
买增程车前,我特意查了大量参数,把”亏电油耗5L/100km”标红圈起来,觉得这数据比某些插混的7L强多了。结果提车后才发现:我三年里亏电油耗从来没低于6.8L,反倒是纯电续航从标称的200km(CLTC)掉到了现在的150km(实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才是高频使用场景,而亏电油耗只有在长途时才会触发。但问题是,对于大部分家庭用户来说,长途需求少之又少——我三年里长途行驶里程加起来不到5000公里,其中还有2000公里是在高速上用油跑的。反观纯电续航:如果日常通勤需要150km,那你选400km续航的电池,刚好覆盖两天通勤;但如果选200km的,就得每天充电,冬天甚至要一天充两次。
去年换车时陪朋友看增程,他纠结选”300km纯电续航+40L油箱”还是”250km+60L”。销售拍胸脯说:”选小电池吧,亏电油耗更低!”结果朋友提车后才发现:小区充电桩经常排队,每周得跑老远的公共桩;冬天开暖风,纯电续航打五折,每天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充电桩;而大电池版本的朋友,虽然亏电油耗高了1L,但一周充一次电足够,周末带全家去周边玩,纯电跑150公里完全够,油箱里的油根本用不上。
划重点: 增程车的核心是”电驱”,不是”油混”。选车时优先看纯电续航(建议至少250km,北方用户300km+),再看电池容量(80kWh以上更保险)。至于亏电油耗,只要不是特别离谱(比如超过8L/100km),都可以接受——因为你根本用不上几次增程器。

第三个坑:中低配慎选,高配才是”真香机”
我的增程车是中配版本,当时觉得”顶配贵3万没必要,激光雷达和8155芯片用不上”。结果三年后,看着同事的顶配增程车在城市里自动变道、自动泊车,再看看自己的车——导航辅助驾驶只支持高速,遇到复杂路口还得自己接管;语音控制只能开空调调音量,说”打开车窗”都要反应半天;最扎心的是,上周末带娃去商场,顶配车的自动泊车精准停进窄车位,我的车绕了三圈,最后还是保安帮忙指挥才停进去。
更扎心的是保值率。前几天刷二手车平台,同年限的中配增程车挂牌18万,顶配却能卖21万——不是因为顶配多块屏幕,而是因为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带来的”技术迭代优势”。现在新能源车的智驾系统更新飞快,顶配的硬件能兼容最新的算法,中低配的”低算力芯片”早就被淘汰了。就像三年前的手机,4G内存的手机现在连微信都卡,而8G内存的还能再战两年。
划重点: 新能源车的”硬件预埋”比”软件升级”更重要。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比如英伟达Orin、华为MDC)、800V高压平台这些配置,买的时候多花2-3万,用三五年都不会过时。中低配的”省”,最后都会变成”悔”——尤其是当你看到别人的车能实现城市NOA,而你的车还在用”笨笨的”辅助驾驶时。

第四个坑:别急着冲,等三个月再下单
2022年我提车时,正是增程车的”爆发期”。销售说”这款车月销破万,再不下单就要等三个月”,我一咬牙当天就付了定金。结果提车三个月后,厂家推出了改款车型——增加了200km续航版本,降价2万,还标配了座椅通风。更气的是,半年后竞品出了同价位车型,不仅续航更长,还送终身免费充电。现在回头看,我的车买得”太急了”:既没等到市场验证(早期增程车的电池衰减问题后来集中爆发),也没享受到后续的优惠,更成了”首批吃螃蟹”的维修冤种。
现在新能源市场的节奏有多快?一款新车从上市到降价,最快只要2个月;一款车型的”月销爆款”位置,可能撑不过一个季度。我有个做汽车媒体的朋友说过:”除了小米这种’现象级’品牌,其他新势力的车,上市前三个月都是’试错期’——小毛病多、供应链不稳定、品控没磨合好。等三个月,销量稳定了,口碑发酵了,问题暴露完了,这时候再买才是’抄底’。”
划重点: 除非你是”米粉”(小米SU7)或者”铁粉”(理想L系列的死忠),否则所有新能源车都建议你”等等看”。等三个月,看看车主论坛的真实反馈;等三个月,看看有没有降价或者增配;等三个月,看看竞品有没有更香的款——毕竟,多等三个月,可能省下两万块,还能避开一堆小毛病。
这三年开增程车的经历,与其说是”踩坑”,不如说是”成长”。它让我明白:买车不是”追热点”,而是”匹配需求”;不是”看参数”,而是”看使用场景”;更不是”急着下单”,而是”等清楚再买”。
如果你正在纠结增程车,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 日常通勤里程有多长?家里能装私桩吗?
- 每年长途(单程超500公里)次数超过5次吗?
- 对智能驾驶(比如自动泊车、城市NOA)有强需求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再结合今天的四个经验,相信你能避开大部分坑。毕竟,买车是为了让生活更轻松,不是为了给自己添堵——这道理,晚懂不如早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