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收尾正当时!3杯”养阳健脾茶”喝对,给身体打个结实的”秋底”

晨起推窗,风里已没了盛夏的黏腻燥热,蝉鸣也弱了几分——今年的三伏天(7月15日-8月23日)即将收尾。可别以为酷暑退去就能松口气,中医讲”三伏是全年阳气最盛时,亦是脾胃最虚际”,经过一整个夏天的贪凉饮冷、久居空调房,我们的身体正处在”外热内寒””脾虚湿重”的脆弱期。此时若能喝对3杯养生茶,不仅能收住三伏天的阳气,还能为秋冬健康打个扎实的”底”。

第一杯:姜枣黄芪茶——给脾胃添把”小火炉”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老话,可不是让我们大夏天猛灌姜汤,而是要借夏季阳气外浮的时机,把淤积在体内的寒邪”请”出去。尤其最近这段时间,很多人早上起床总觉得肚子凉飕飕,吃两口凉的就拉肚子,手脚心还爱冒冷汗——这都是脾胃阳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这杯茶的巧妙之处,在于用了”姜枣配黄芪”的黄金组合:

  • 生姜选的是表皮粗糙的老黄姜,辛辣味更足却不燥,能直入脾胃经,把中焦的寒气”揉散”;
  • 红枣必须去核,否则容易上火,其甘温之性刚好中和生姜的辛散,还能把生姜的温热”锁”在脾胃里;
  • 最关键的是加了10克黄芪——这味”补气圣药”像给脾胃装了个”小太阳”,既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又能把生姜红枣的温补之力”放大”,让阳气真正”补得进、留得住”。

具体做法(2人份):

  1. 老黄姜洗净后无需去皮(姜皮与姜肉一温一凉,平衡更温和),切细丝;红枣用剪刀剪成小条(比刀切更易出味),去核;黄芪用过滤网筛掉灰尘(无需水洗,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2. 铸铁锅开最小火,先下姜丝慢慢煸炒,等姜丝表面微微发皱、散发淡淡姜香时,加入红枣条一起翻炒。
  3. 待红枣表皮出现焦色(约3分钟),撒入黄芪,继续保持小火翻炒。这时能闻到明显的焦糖香和药香,当所有食材都呈现金黄色时,立即关火——火候过了容易焦苦,火候不够则药效难出。
  4. 完全冷却后装入密封玻璃罐(务必无油无水),放阴凉处保存,可存放1个月。

每天早晨取1勺茶料,用85℃以上的热水焖泡10分钟(水温太高会破坏红枣的维生素,太低则出不来味)。第一口喝下去,会明显感觉胃里有股暖流涌开,上午工作再吹空调也不容易胃胀了。

小提醒:这道茶偏温补,下午3点后尽量少喝,体质偏热(容易上火、便秘)的朋友可以把黄芪减半,或换成玫瑰花3朵平衡燥性。

第二杯:陈皮炒米茶——给肠胃”松松土”

夏天最痛苦的事,莫过于面对满桌美食却没胃口,吃两口就腹胀,大便还黏马桶——这是湿气困住脾胃的典型症状。此时需要一味”温柔的清洁工”,既能化解脾胃里的湿浊,又不伤正气,陈皮炒米茶就是绝佳选择。

炒米茶的智慧藏在”炒”里:大米经过文火慢炒,淀粉转化为糊精,性质从微凉转为温和,能像”小刷子”一样清理脾胃;而陈皮(最好选5年以上的新会陈皮)的挥发油能理气化痰,把湿气”分解”成可代谢的状态。两者搭配,一个”清”一个”通”,脾胃就像被松过土的花盆,运化功能自然恢复了。

升级版做法(3人份):

  1. 大米选东北长粒香(支链淀粉含量高,炒出来更香),用清水淘洗2次即可(过度搓洗会流失营养),沥干后铺在厨房纸上吸10分钟水分(水分越少,炒米越酥脆)。
  2. 铸铁锅烧至手放在锅上方能感受到热度(约60℃),倒入大米,保持最小火不停翻炒。前3分钟米还是白的,慢慢会变成浅黄,接着出现少量爆米花状的”米花”,这时加入3片陈皮(撕成小块)和5片老生姜丝。
  3. 继续翻炒5-8分钟,直到大米全部变成金黄色、陈皮散发浓郁香气,关火后放凉。建议密封保存2天再喝(让燥性进一步消散),喝前抓一小把用开水冲泡,焖3分钟即可。

这杯茶喝起来有股淡淡的焦香和陈皮的陈香,早上配包子、中午搭米饭都非常合适。我上周连喝3天,明显感觉肚子没那么胀了,大便也成型了。

小提醒:炒米茶的”黄金时间”是上午9-11点(脾胃经当令),此时喝吸收效果最好。体质偏瘦、容易上火的人可以少放生姜,多加10粒炒薏米(提前泡软)增强祛湿效果。

第三杯:紫苏柠檬茶——给夏天”收个清爽尾”

三伏天最伤脾胃的,不是高温,而是”寒包火”——外面吹着26℃的空调,肚子里却装着冰奶茶、冰西瓜。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明明没吃多少,却总觉得胸口发闷、舌苔厚腻,甚至动不动就感冒——这是寒邪郁在体表,阳气无法发散的表现。

这时候就需要紫苏生姜茶”救场”:紫苏叶是”夏季解表小能手”,《本草纲目》说它”解肌发表,散风寒”,能快速打开被寒邪困住的毛孔;生姜不用多(3片即可),重点在”温而不燥”;最妙的是加了新鲜柠檬——酸性物质能促进胃酸分泌,缓解夏季没胃口的问题,而柠檬的黄酮类物质还能中和紫苏的辛温,让整杯茶喝起来清清爽爽不燥热。

颜值版做法(1杯量):

  1. 新鲜紫苏叶选嫩叶(老叶纤维粗,味道苦),用盐水泡5分钟杀菌,冲洗后沥干;陈皮用温水泡软,刮去白瓤(减少苦涩);生姜切薄片(越薄越易出味)。
  2. 小奶锅里加500ml清水,放入紫苏叶、陈皮、3片生姜、10颗黄冰糖,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8分钟(冰糖不用煮化,留一点甜度刚好)。
  3. 过滤掉茶渣,趁热倒入装有2片柠檬的杯子(柠檬片去籽,避免苦)。这时你会发现,茶汤从淡黄色变成了梦幻的粉紫色——这是因为紫苏中的花青素遇到柠檬的酸性物质发生了显色反应,不仅好看,还说明抗氧化物质被充分激发了。

这杯茶热喝暖胃,冷藏后加两块冰更解暑。上周和朋友野餐,我带了这杯茶,大家都说比奶茶还清爽,喝完整个人都”轻”了一圈。

小提醒:柠檬一定要最后放,否则长时间煮会发苦;对花粉过敏的人慎用紫苏,可用香薷3克代替。

三伏收尾,养阳要”收”不要”补”

除了喝对茶,最后几天还要做好这3件事,帮身体把阳气”收住”:

  1. 饮食”收”寒凉:这两天少吃西瓜、苦瓜等大寒食物,早餐可以吃碗小米南瓜粥(小米健脾,南瓜补阳),晚餐煮锅山药排骨汤(山药平补脾胃)。
  2. 运动”收”阳气:早晨7-9点(胃经当令)去公园散散步,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紧),能帮阳气”归根”;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津。
  3. 作息”收”元气: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中医讲”亥时(21-23点)入眠养三焦”,此时睡好能让一天的阳气得到充分修复。

三伏天就像一场”身体的大扫除”,现在扫完了,更要记得把”垃圾”运走、把”元气”补足。这3杯茶喝起来,再配合简单的养阳习惯,相信这个秋天,你一定能收获一个”不生病、不乏力”的好身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