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马i系列设计灵魂转投小米:中国汽车正成为全球设计人才的「新磁场」

8月的领英职场动态里,一条来自宝马前i系列设计主管Kai Langer的动态引发行业震荡——”8月1日,正式加入小米汽车”。这位曾用画笔勾勒出宝马i3、i8未来轮廓的设计大师,在宝马集团深耕23年后,将职业新坐标锁定在中国科技车企。消息评论区里,有网友调侃”宝马终于有救了”,但更多人看到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设计版图上的角色翻转:曾经被视作”模仿者”的中国车企,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成为国际顶尖设计人才的”新主场”。

从i3到SU7:一位设计大师的”跨界抉择”

Kai Langer的职业履历,几乎刻满了宝马i系列的基因。2013年,当他主导初代宝马i3的设计时,或许未曾想到这款打破传统燃油车框架的”未来之车”,会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设计的启蒙之作。流线型的碳纤维车身、悬浮式车顶、极简主义的座舱布局,这些颠覆性的设计语言曾被质疑”过于激进”,却最终定义了智能电动车的美学范式。正如他常说的:”设计若不能激发情感共鸣,便是失败的开始。”而这种对”情感力量”的执着,恰与小米汽车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

选择小米,绝非偶然。在与媒体交流时,Kai Langer坦言:”小米在科技与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已无需证明,当我看到SU7以’科技平权’的理念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标准,看到YU7开启预定3分钟大定破20万的行业奇迹,我意识到这里正是能让我突破边界的地方。”这份认可背后,是小米汽车用3年时间交出的硬核答卷:2025年7月销量突破3万台,同比劲增20%;YU7以”3分钟20万大定”的成绩刷新行业纪录,成为现象级产品。对于一位曾在豪华品牌主导设计的顶尖设计师而言,这样的成长空间与市场反馈,远比单纯的”高薪”更具吸引力。

国际设计大佬”组团”入华:中国汽车的”人才虹吸效应”

Kai Langer的故事,仅是中国车企”全球揽才”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顶尖设计师选择与中国车企”双向奔赴”:前大众集团33年设计元老Klaus Zyciora,在2023年加入长安汽车担任全球设计副总裁,这位主导过5-8代高尔夫、甲壳虫、ID系列及奥迪E-tron的设计大师,正将德系工业美学与东方用户需求融合;曾操刀布加迪威龙的”超跑设计圣手”约瑟夫·卡班,则在2024年加盟上汽集团,负责全品牌前瞻创意设计,其履历覆盖奥迪、宝马、劳斯莱斯等顶级品牌……

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中国车企对”原创设计”的迫切需求,更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汽车设计曾被贴上”模仿””跟随”的标签,但随着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突破68%(2025年上半年数据),从”性价比竞争”转向”品牌价值竞争”已成为行业共识。正如上汽集团总设计师邵景峰所言:”当我们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时,设计是最直接的’品牌语言’。它不仅是外观的美感,更是用户对品牌调性的第一感知。”这种认知下,国际顶尖设计师的加入,本质上是中国车企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转型过程中,对”设计话语权”的主动争夺。

设计全球化:中国汽车的下一站”必争之地”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车企对国际设计师的渴求,并不仅限于”引进来”。从长安、上汽到比亚迪、蔚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米兰、巴黎、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构建”全球设计网络”。以小米汽车为例,除了吸纳Kai Langer这样的”外来大脑”,其设计团队中还有来自特斯拉、保时捷等国际品牌的资深设计师,更整合了本土年轻设计师的创新活力。这种”中西融合”的模式,正在重塑智能电动车的设计逻辑——既保留国际大师对经典美学的把控,又融入中国用户对智能交互、空间利用的独特需求。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当中国车企开始主导全球设计潮流,其对产业生态的带动效应正在显现。从零部件供应商的协同创新,到设计教育体系的国际化接轨,再到用户审美趋势的引领,中国汽车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正如Kai Langer在加入小米时所说:”这里的团队既有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又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这让我相信,我们能共同创造出改变行业的作品。”

从”抄袭质疑”到”全球抢人”,从”跟随设计”到”定义潮流”,中国汽车产业的蜕变,写在国际设计师的简历里,藏在用户对国产车的选择中,更刻在全球汽车设计版图的重新绘制中。当Kai Langer们在领英写下”加入小米”的职业新注脚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汽车超级大国——这里有最蓬勃的市场、最开放的创新环境,更有通往未来的无限可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