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焕新颜!大理古城博爱路”颜值”与”气质”双提升背后的治理密码

八月的风裹着苍山的云,掠过大理古城的青瓦白墙。这条承载着千年茶马古道记忆的博爱路,在暑期旅游旺季里,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乱象之困:热闹背后的隐忧

清晨七点的博爱路,本应是石板路被晨光浸润的温柔时刻,却已被此起彼伏的电动车鸣笛声打破。经营扎染店的梅女士站在店门口,望着被电动车占去三分之二的人行道直叹气:”昨天中午有位老人要过路,绕了半条街才找到缝隙,看着都揪心。”作为在博爱路经营了十五年的老商户,她见证了这条路从”慢生活”到”挤成粥”的变化——随着暑期日均3.2万人次的游客涌入,原本宽6米的道路被电动车、流动摊位、外摆桌椅切割得支离破碎,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

“上周三下午三点,我从复兴路往洋人街走,整整堵了20分钟!”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翻出手机里的拥堵视频,画面中电动车像”钢铁洪流”般在人群中穿梭,商铺外的折叠桌椅几乎贴到了她的背包带。更让她揪心的是安全隐患:”有天晚上看到电动车充电线从二楼窗户垂下来,下面就是密集的人流,万一短路……”

这些困扰并非个例。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的巡查记录显示,7月以来,博爱路区域的占道经营投诉量环比上升170%,电动车违停导致的安全隐患报警日均达8起。这条连接古城南北的”主动脉”,正面临着”血脉不通”的治理难题。

攻坚之战:150人深夜的行动

8月6日20时,博爱路的路灯次第亮起。当大多数游客还在品尝乳扇、欣赏夜景时,一场”静悄悄”的治理行动已悄然展开——大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古城派出所、市场监管局等150余名工作人员分成12个小组,沿着博爱路从南到北逐段推进。

“阿姐,您家的藤椅摆到路上了,咱们把店门口留出来,客人走路也方便。”在一家银器店前,执法队员小杨弯腰帮商户搬离占道的竹编筐,语气里带着商量。不远处,两名工作人员正耐心劝说流动摊贩王大姐:”您卖的鲜花饼很好吃,但占道经营既影响古城形象,也让您生意受影响。我们现在引导您去北广场的临时疏导点,那里客流量大,还能办临时摊位证。”说着,便递上一张印着疏导点位置和申请流程的”便民卡”。

最牵动人心的当属电动车违停整治。在博爱路中段,执法队员用红色胶带划出了清晰的”禁停区”,对堵塞消防通道的车辆进行拍照取证。”这辆电动车已经停了三天,联系不上车主,只能先清拖。”现场负责人指着停在路边的拖车说,”但我们会通过车牌信息联系车主,告知到指定地点接受教育后即可领回。”据统计,当晚整治行动共规范电动车停放200余辆次,清拖违停车辆43辆,拆除违规广告牌17块,引导12名流动摊贩入驻正规市场。

焕新之变:从”堵心”到”舒心”

8月7日午后,当记者再次走进博爱路时,眼前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青石板路被冲洗得发亮,两侧商铺的桌椅整齐地收进店内,电动车有序停放在新划的停车位上,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引导游客将共享单车停放到指定区域。

“现在路宽得能并排走四个人!”梅女士一边整理店门口的扎染布一边笑着说,”昨天有个北京来的老先生特意找到我,说在博爱路走了半小时,没看到一处乱堆乱放,比他去过的很多古城都舒服。”说话间,她的手机不断响起顾客的预订电话——整治后,她的店铺客流量环比增长了30%。

游客的感受更直接。来自四川自贡的彭女士举着相机记录街景:”原以为暑期旺季的古城会很拥挤,没想到连电动车都规规矩矩的。刚才买玫瑰饼时,老板还主动提醒我把电动车停到对面停车场,这种服务意识让人感动。”

变化的不仅是环境。据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统计,整治后博爱路日均拥堵指数从7.8下降至2.3,商户投诉量减少85%,游客满意度调查中”环境整洁度”一项得分从8.2分提升至9.5分。

长效之策:7分服务换1分处罚

“整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大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介绍,此次整治创新采用”7分服务、2分管理、1分处罚”的”三七二”工作法:70%的精力用于提前告知、引导规范,比如通过商户微信群发送《博爱路经营规范指南》,在重点区域设置语音提示;20%用于日常巡查和柔性管理,建立”红黑榜”制度,对规范经营的商户给予政策倾斜;剩余10%则用于对屡教不改行为的依法处罚。

为巩固成果,古城周边还增设了12处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可容纳800余辆电动车;在游客集中的洋人街、人民路增设临时疏导点,提供”即停即走”的便民服务;同时启动”古城文明商户”评选活动,对连续三个月零投诉的商户给予租金补贴。

文脉之守:让历史与现代共融

博爱路的蜕变,折射出大理古城保护的深层思考。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承载着南诏国、大理国的千年文脉,青石板上的每一道车辙、老墙根的每一片苔痕,都是历史的注脚。”我们整治的不是’烟火气’,而是’无序气’。”大理市文旅局负责人说,”让游客既能感受到’风花雪月’的浪漫,也能触摸到’茶马古道’的温度,这才是古城保护的题中之义。”

暮色中的博爱路,华灯初上。穿着民族服饰的少女捧着鲜花饼走过,游客们举着相机记录下这一幕。这条经历了”阵痛”的老街,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着属于它的下一个千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