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贵州篇|23℃的清凉之外,一场关于“趣”的山水叙事

八月的风卷着热浪掠过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蝉鸣裹着40℃的高温钻进空调房,而在西南腹地的贵州,六盘水的乌蒙山脉间正浮动着23℃的山风,荔波樟江的喀斯特峰林里飘着18℃的晨雾,梵净山的金顶云海翻涌着25℃的湿润。当全国多地陷入“烧烤模式”,这片被群山宠爱的土地,正以天然的清凉为底色,用一场场充满巧思的文旅创新,书写着“避暑+”的夏日新故事。

火把季里的“热”与“凉”:传统与潮流的共舞

七月的海坪彝族文化小镇,晨雾还未散尽,山风已裹着彝家米酒的甜香漫过青石板路。上午九点,一声悠长的“呜嗬——”划破山谷,2025贵州野玉海·海坪彝族火把季的大幕就此拉开。

寨门前,身着靛蓝百褶裙、头戴银饰的彝家姑娘双手捧着牛角酒盏,酒液在晨光中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小伙子们肩扛火把,红绸在竹篾上猎猎作响。“阿表妹,尝尝我们的‘拦门酒’!”游客陈先生刚掏出手机准备拍照,便被热情的彝家儿女“截”住——一杯米酒递到面前,清冽的酒气混着松枝的香气直钻鼻腔,未及饮尽,已被拉进跳动的达体舞圈里。

这是海坪彝族火把节的第31个年头。从1994年最初的“单日狂欢”,到如今升级为持续一个月的“火把季”,这场源于彝族传统“星回节”的庆典,早已超越了单一民族节庆的范畴,成为贵州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

“今年我们做了‘1+N’的创新。”野玉海景区负责人指着远处起伏的山峦介绍,“‘1’是保留火把巡游、祭火仪式等核心传统,‘N’则是新增的滑翔飞行、云海露营、非遗市集等20余项体验。”说话间,一群年轻人正从山顶滑翔而下,彩色的滑翔伞像绽放的花朵,掠过玉米地、穿过竹林,最后稳稳降落在河谷旁的草坪上。“白天玩滑翔看山景,晚上围着篝火跳达体舞,19℃的风里裹着火一样的热情,这才是‘避暑+’的正确打开方式!”来自杭州的背包客小周举着运动相机,镜头里既有彝族老人的口弦琴,也有同龄人举着啤酒干杯的笑脸。

数据是最生动的注脚:2024年首届火把季,海坪接待游客12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7亿元;2025年,这个数字仍在攀升。当传统节庆与现代旅游需求碰撞,当民族文化与清凉气候叠加,贵州用一场“热辣”的火把季证明:真正的吸引力,从不是单一的“凉”,而是“凉”得有内容、有温度、有记忆点。

光影中的“虚”与“实”:科技赋能的山水诗画

如果说海坪的火把季是“热的狂欢”,那么黄果树景区的《再回西游》则是“光的诗画”。

暮色四合时,陡坡塘瀑布的水雾在晚风中弥散,突然,瀑布后方的水幕腾起一片璀璨——唐僧师徒的身影从光影中“走出”,孙悟空的金箍棒划破夜空,猪八戒的钉耙挑起满天星子,连瀑布的轰鸣都成了配乐,将“三打白骨精”的紧张、“女儿国”的柔肠一一铺陈。

“太震撼了!我女儿抱着我的胳膊说‘妈妈你看,白骨精真的从水里出来了’!”上海游客孙女士的手机屏幕里,全是女儿瞪大眼睛的特写。作为国内首个以喀斯特山水为背景的实景仙幻剧,《再回西游》以86版《西游记》经典取景地陡坡塘瀑布为核心舞台,用裸眼3D、AI建模、智能交互等技术,将静态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动态的故事场景。当“五圣成真”的画面与真实的星空重叠,当“水帘洞”的光影倒映在游客的笑脸上,谁还能分清哪是山水,哪是剧情?

“每晚三场,场场爆满。”安顺旅游集团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沈忱透露,自4月首演以来,《再回西游》已吸引超20万人次观看,更带动景区夜游项目收入增长3倍。“过去游客下午五点就走,现在看完演出还要逛文创店、吃夜宵,平均停留时间从4小时延长到7小时。”

这场“光影革命”的背后,是贵州文旅对“体验经济”的深刻理解:当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当“沉浸式”“互动性”成为新的需求关键词,科技就成了连接自然与文化、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正如一位剧评人所言:“《再回西游》不是给山水加滤镜,而是给山水讲故事——用最现代的方式,让最经典的IP在贵州的土地上‘活’过来。”

山水间的“老”与“新”:多元玩法的清凉注脚

如果说火把季和《再回西游》是贵州文旅的“爆款”,那么全省范围内的“清凉+”探索,则构成了更丰富的叙事网络。

在“爽爽贵阳”,文昌巷的咖啡馆飘着现磨蓝山的香气,青云路的夜市摆着丝娃娃和恋爱豆腐果,老凯俚酸汤鱼的锅气里混着年轻游客的笑声。这里没有厚重的历史包袱,只有“老街新生”的松弛——骑楼下的国潮店、梧桐树旁的Livehouse、河滨公园的桨板瑜伽,让“25℃的夏天”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在西江千户苗寨,夜晚的观景台是绝佳的“清凉剧场”:万家灯火像星星坠入山谷,苗家姑娘的银饰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游客可以跟着阿婆学绣蜡染,也可以坐在风雨桥边听古歌。来自成都的李女士说:“白天在梯田拍森系写真,晚上看《美丽西江》演出,这里的清凉不是‘冷’,而是‘润’——润到心里的舒服。”

在梵净山,清晨的云海漫过蘑菇石,山风卷着负氧离子钻进每一个毛孔;中午的承恩寺外,素斋馆的木桌上摆着山笋炒腊肉;下午的登山步道上,偶遇挑着山货的村民,用浓重的乡音喊一声“慢些走”。这座被称为“武陵第一峰”的佛教名山,用最本真的自然之美,诠释着“清凉”的另一种可能。

从民族节庆到科技演艺,从城市烟火到山水秘境,贵州的夏天从来不是单一的“凉”,而是一场由自然、文化、科技共同编织的“趣”的盛宴。当游客们在火把堆旁跳完达体舞,在瀑布前看完《再回西游》,在苗寨里学完蜡染,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更是对“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深度认同。

正如一位文旅专家所说:“贵州的清凉是天赐的,但如何让这份清凉‘更有嚼头’,需要的是巧思与创新。当‘避暑’不再是简单的‘躲热’,当‘旅游’升级为‘旅居’,贵州正用一场关于‘趣’的实践,为中国夏季旅游写下新的注脚。”

暮色中的野玉海,篝火仍在跳动,彝族的达体舞曲换了又一首;黄果树瀑布前,《再回西游》的终场灯光渐次熄灭,游客们攥着文创雪糕往酒店走,嘴里还念叨着“明天再来”;贵阳的老街里,酒吧的驻唱开始弹唱《我在贵州等你》,路过的游客不自觉地跟着哼调……

这就是贵州的夏天——23℃是底色,“趣”处是灵魂。它不仅用清凉治愈了炎夏的燥热,更用创新激活了文化的生命力,让每一场旅行都成为一次与自然、与历史、与生活的美好相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