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晨光裹着咸湿的海风,漫过霞浦半岛的黛色山影。沿着蜿蜒的滨海公路行驶,左侧是翻涌的蓝,右侧是叠翠的绿,转过一道缓坡时,一片金箔似的光突然漫洒——这里是”东海1号”风光观景道,一条串起宁德霞浦最动人海岸线的”诗与远方”之路。

海岸线上的流动画卷
清晨七点的”东海1号”,已迎来第一拨早行人。来自杭州的自驾爱好者周敏把车停在观景台,镜头对准远处层叠的滩涂。”我在摄影论坛看了三年这里的潮汐表,今天终于能拍到’海上丰收图’。”他指着滩涂上星星点点的竹竿,那是渔民赶海归来的标记,退潮后的淤泥里,刚捞起的蛏子还在冒泡,渔妇们弯腰拾捡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水面构成天然油画。
作为国道G228沿海公路的重要支线,”东海1号”全长96.3公里,从福鼎太姥山脚一路向南,途经北岐滩涂、小皓滩涂、东壁日落等12个核心观景点,像一根闪光的银线,将霞浦最精华的海岸风光串成项链。不同于普通公路的单调,这条景观道的设计处处藏着巧思:观景台采用木质栈道延伸入海,玻璃护栏映出天空与浪花的倒影;停车区旁立着木质导览牌,用手绘地图标注最佳拍摄时间与潮位;甚至连路灯都设计成渔灯模样,夜晚亮起时,整条路宛如星子坠入大海。
从”摄影天堂”到”全域画卷”
“十年前,霞浦的名片是’中国最美滩涂’,现在我们要让这张名片更立体。”霞浦县文旅局局长陈芳站在东壁村的观海平台上,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海洋文化驿站说道。近年来,霞浦以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推动”旅游+摄影””旅游+渔业””旅游+非遗”的全链条融合——滩涂边建起了摄影主题酒店,房间配备专业摄影教程;渔村改造出”渔市体验区”,游客可以跟着渔民出海拉网,中午在船头品尝现煮的海蛎煎;传统海带加工技艺、畲族民歌等非遗项目被开发成互动体验课,连滩涂上的渔家女都成了”民俗导游”。
这种融合让霞浦的旅游淡旺季逐渐模糊。过去,游客多集中在4-10月的”黄金摄影季”,如今冬季的”冬暖霞浦”同样热闹:滩涂上的红树林泛着翡翠色,海带田里的渔民正忙着收割,温泉景区飘着姜茶的香气。”我们做过统计,去年冬季游客量比前年增长了40%,很多摄影爱好者专门来拍’蓝眼泪’奇观。”陈芳翻开桌上的旅游大数据报告,屏幕上的曲线显示,”东海1号”开通一年来,沿线12个村庄的旅游收入平均增长65%,其中7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数据背后的”诗与烟火”
上午十点,观景道旁的”渔家小筑”农家乐里飘出锅气。老板娘林秀兰正忙着给客人端上刚出锅的”海味三鲜”——清蒸石斑鱼、椒盐皮皮虾、紫菜蛋花汤。”暑假以来,每天要接待30多桌客人,最多的一天摆了50桌。”她擦着桌子笑,”以前我们靠打渔为生,现在靠旅游吃饭,儿子大学学的旅游管理,今年毕业就回来帮忙设计了’滩涂研学游’路线。”
这样的变化,在霞浦不是个例。据霞浦县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720.56万人次,同比增长23.8%;旅游总收入74.22亿元,同比增长22.7%。数字背后,是1.2万间民宿的升级改造,是300公里旅游公路的拓宽硬化,是”霞浦海鲜”地理标志产品的全国热销,更是20万从业者从”靠海吃海”到”看海生金”的转型。
向海而生的未来图景
暮色降临时,”东海1号”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被晚风串起的珍珠。来自上海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坐在观景台的木椅上,看着远处归港的渔船,掏出笔记本写下:”这里的海不只有蓝,还有滩涂的金、渔火的暖、人间的烟火。”他的相机里,已经存了200多张照片,每一张都标注着日期和坐标——这是他给孙女的”成长礼物”:”等你长大,带你来这里看爷爷拍过的海。”
对于霞浦而言,”东海1号”不仅是一条景观道,更是一条通往未来的”发展之道”。随着”画本霞浦 千鲜之城”文旅品牌的持续擦亮,这条串联山海的”诗之路”,正让更多人在邂逅海角风光的同时,触摸到一座县城向海而生的强劲脉搏。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海平面,滩涂上的灯塔准时亮起,照亮的不只是归航的路,还有一个关于”诗与远方”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