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竞争升级:从”口水战”到品牌共建的反思与展望

5月12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此前奇瑞汽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姚飞对吉利新车”银河星耀8″的争议言论。杨学良表示,双方高层已就此事沟通,奇瑞展现了”诚信负责的风范”,事件已妥善解决。这场短暂的行业风波,折射出中国汽车品牌在激烈竞争中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合作共赢的必要性。

一场由社交媒体引发的”口水战”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奇瑞高管姚飞在抖音平台”A9创始人版车主群”中的言论。他在评价吉利银河星耀8时使用了”烂车””二排挤得很””音响烂”等负面描述,引发网友热议。作为奇瑞风云A9的营销负责人,姚飞的言论被外界视为直接对标竞品的不当行为。随后,姚飞解散了该车主群,并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而吉利则迅速回应,强调”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行业协作精神。

从行业角度看,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2025年前四个月,吉利银河销量突破35.6万辆,累计销量逼近百万辆;奇瑞风云系列同样表现强劲,风云A9作为旗舰车型即将上市,与吉利银河星耀8形成直接竞争。在市场份额争夺中,营销策略的边界变得模糊,个别高管的情绪化表达容易演变为品牌间的摩擦。

从竞争到竞合:中国汽车品牌的必修课

杨学良在回应中提到”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做大做强”,这一表态颇具深意。中国汽车产业正从”价格战””营销战”转向技术、品牌与全球化能力的综合竞争。2025年,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企业均将新能源销量目标设定在百万辆级别,而国际巨头特斯拉、大众也在加速本土化布局。在此背景下,行业更需要”竞合”思维——通过技术共享、标准共建和全球化协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奇瑞与吉利的回应方式体现了这一趋势。奇瑞方面迅速平息争议,避免事件发酵;吉利则选择”向前看”,而非纠缠责任。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企业尊严,也为行业竞争树立了标杆。事实上,两家企业在技术层面已有合作基础,例如共同参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标准制定,未来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领域的协同可能进一步深化。

高管言论背后的品牌战略博弈

姚飞的个人履历也为事件增添了注脚。他曾担任长城汽车欧拉品牌市场传播总监,深谙互联网营销的”流量密码”。在风云A9上市前夕,其言论可能意在通过对比竞品凸显产品优势,但过度情绪化的表达适得其反。相比之下,吉利银河星耀8的上市策略更注重技术背书——限时售价11.58万-15.58万元,强调”10万级最长续航电混轿车”的定位,并借助百万销量目标强化品牌信任感。

这种差异反映出车企高管在营销风格上的分化。部分企业倾向于”攻击性营销”以快速抢占注意力,而头部品牌更注重长期价值建设。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品牌调性的敏感度提升,单纯依靠争议性言论的营销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行业反思:如何构建健康的竞争生态?

此次事件暴露出中国汽车行业三大待解课题:

  1. 高管言论的边界管理:企业需建立舆情应对机制,避免个人行为影响品牌声誉;
  2. 技术竞争替代口水战:将资源投入产品力提升而非营销对抗,例如吉利银河的雷神电混技术、奇瑞的鲲鹏超性能电混C-DM;
  3. 全球化协同机遇:在欧盟加征关税背景下,自主品牌更需抱团开拓海外市场,而非内耗。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突破40%,市场增量空间仍巨大。与其陷入零和博弈,车企更应聚焦用户体验升级。例如,吉利银河星耀8搭载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奇瑞风云A9的C-DM 5.0混动技术,这些硬实力的比拼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从”互怼”到”携手”,吉利与奇瑞的这次风波终以和解收场,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中国汽车品牌需要从”内卷”走向”内生”,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实现真正的崛起。正如杨学良所言:”团结一致向前看”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未来的竞争,必将是生态协同与核心技术的双重较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