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当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全员进入战时状态”时,这家曾以用户服务和高端形象著称的新能源车企,正经历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与2019年依靠外部融资续命不同,这一次,蔚来必须在200天内通过自我造血实现盈亏平衡——这不仅是一场财务突围战,更是一次商业模式的彻底重构。

从”烧钱换未来”到”每一分钱都要算账”
过去三年,蔚来在研发上的激进投入曾被视为行业标杆:自研自动驾驶芯片、操作系统,开发手机业务,甚至跨界布局能源生态。但当一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扩大至68.9亿元(同期小鹏、小米亏损已收窄至7亿元内)时,李斌不得不承认:”内部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这场反思直接催生了”基本经营单元(CBU)”改革。如今,蔚来每个项目、每个员工都被套上”ROI紧箍咒”——立项需明确用户价值和盈利路径,工时记录精确到分钟,甚至员工打招呼都先问”你有Code吗?”(项目代码)。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过去优先级不高的用户体验项目现在很难获批,换电站建设权也从能源团队移交销售团队,必须用数据证明ROI。”
供应链环节的变革更为彻底。李斌亲自参与核心零部件谈判,推动座椅、线束等部件跨车型标准化,将零部件通用化率从车型定点提升至平台定点。这种”原子化成本管理”已初见成效:自研神玑芯片单车节省1万元,而曾经”不计成本”的用户服务团队也被大幅精简,非直接销售人员成为裁员重灾区。
销量倍增计划:下沉市场与品牌矩阵的双重押注
要实现四季度盈利,蔚来必须将季度销量从一季度的约5万辆推高至月销5万辆。这看似激进的目标背后,是两大品牌的分工协作:
- 蔚来主品牌聚焦20万元以上市场,通过ET5/ET5T/ES6/EC6产品切换和毛利率回升(目标20%+)稳固基本盘;
- 乐道品牌则承担下沉重任,5月交付量逆势增长42.8%(销售人员减少40%),印证了产品力与换电站网络的协同效应。
李斌特别强调”蔚来宝马指数”的战略意义——在长三角部分区域已能超越宝马,但在东北、江西等地销量仅为宝马的10%。为此,蔚来一边加快门店下沉,一边推行”换电县县通”:通过换电站覆盖潜在用户,以”无店铺试驾”降低获客成本。第三季度即将发布的乐道L90(三排座SUV)和L80/L60组合,目标直指月销1.5万辆的稳态市场。
生死竞速:对手环伺下的时间窗口
留给蔚来的时间只有200天。竞争对手不会留情:小米YU7(潜在留资客户超SU7同期三倍)、理想纯电SUV、小鹏MONA系列均瞄准同一市场。更严峻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规模即生存”阶段——理想用增程路线证明销量对盈利的决定性作用,而蔚来仍需证明其高端纯电路线能被大众市场接受。
李斌的应对之策是”精准刀法”:
- 研发效率提升20%:季度研发费用压缩至20-25亿元;
- 销售人效改革:考核利润贡献而非单纯销量,淘汰低效人员;
- 换电站变”印钞机”:区域销售团队主导建站选址,按ROI排序优先级。
一场不能失败的豪赌
当李斌说”最低谷已过去”时,蔚来正站在悬崖边缘与时间赛跑。这场自我革命能否成功?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里:一是员工工位上贴满的ROI计算表,二是乐道销售团队人均效能提升的数据曲线。200天后,若蔚来能实现毛利率17%-18%、费用率16%-17%的目标,它将成为中国车企”从烧钱到赚钱”的转型样本;若失败,则可能成为过度扩张时代的又一个警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