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SU7现象级热销背后的产品逻辑
6月6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平台宣布,小米SU7累计交付量突破25万台,这一成绩距离其2024年3月28日上市仅14个月。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SU7以”单电机/双电机+700-810km续航”的技术组合和21.59万元的起售价,在新能源市场撕开缺口。上市首日4分钟大定破万、24小时订单8.89万辆的疯狂表现,印证了雷军”产品力即竞争力”的判断。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SU7系列交付7.59万辆,带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达181亿元,毛利率23.2%。尽管业务仍亏损5亿元,但卢伟冰强调”SU7没有对手”的定价策略已开始显现成效——通过精准卡位20-30万元价格带,SU7在续航、智能化和设计三大维度实现对竞品的降维打击。
二、YU7的”技术溢价”野心
即将于7月上市的小米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和智界R7。从预发布信息看,YU7延续了小米汽车”堆料不手软”的传统:
- 动力系统:提供单电机后驱(220kW)和双电机四驱(前220kW+后288kW)版本,零百加速预计进入3秒俱乐部;
- 续航升级:CLTC工况最高续航或达800km,搭载新一代800V高压平台;
- 智能驾驶:35亿元研发投入打造的Xiaomi Pilot Max系统,配备激光雷达和Orin X芯片。
雷军在投资者大会上明确否认”19.9万起售”传闻,称”对标Model Y的配置卖30多万才合理”。这一表态揭示了小米汽车的战略转向——从SU7的性价比路线转向YU7的技术溢价路线。卢伟冰透露的预约数据更显示,YU7的留资用户已达SU7同期的3倍,证明小米品牌已初步具备高端车型号召力。
三、双车协同的盈利方程式
小米汽车业务亏损收窄的关键,在于SU7的规模效应与YU7的溢价能力形成互补:
- 供应链成本优化:SU7年销25万台的规模已让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采购成本下降15%-20%;
- 技术复用:YU7共享SU7的底盘架构和智能座舱系统,研发分摊效率提升;
- 品牌溢价:YU7的豪华定位有助于突破SU7的价格天花板,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汽车正复制手机业务的成功路径——用SU7走量占领市场,再以YU7提升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预计2025年全年交付量将突破40万辆,亏损有望在Q3收窄至2亿元以内。
四、挑战与隐忧
尽管前景乐观,小米汽车仍面临三重考验:
- 高端市场认可度:Model Y月销超3万辆的统治地位并非易事撼动;
- 智驾竞赛:35亿元研发投入虽大,但需直面华为、小鹏等对手的先发优势;
- 产能爬坡:YU7的大规模量产对合肥工厂提出更高要求,交付延迟风险犹存。
雷军在投资者大会上的总结颇具深意:”汽车行业没有速胜论,小米要做的就是坚持技术为本、用户至上。”随着YU7上市临近,这场由SU7开启的新能源战役正进入下半场,而毛利率23.2%的答卷,或许只是小米汽车盈利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