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中国家电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海信集团与美的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两家年营收合计超6000亿元的巨头,在AI技术革命与全球化竞争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以”竞合共生”模式打破传统竞争壁垒,或将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格局。

一、罕见联手的背后逻辑
海信与美的的”牵手”绝非偶然。在全球AIGC技术爆发式发展的背景下,家电行业正面临智能化转型的临界点。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与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的联袂现身,传递出双方对技术协同的迫切需求。
技术互补性成为合作的核心驱动力:
- 海信在显示技术、智慧交通等领域积累深厚,其AIoT平台已应用于超5000万家庭;
- 美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100万台,机器人业务全球市占率第二。
双方约定联合攻坚AI智能体在制造、物流等场景的应用,目标直指”端到端供应链效率提升30%”的行业痛点。
二、四大战略协同领域
根据协议,合作将聚焦四大方向:
- AI工业化落地
共建数字化实验室,开发跨企业AI应用平台。海信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与美的的机器视觉算法有望融合,催生新一代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 绿色制造革命
计划联合改造10家工厂为”零碳示范单位”,共享变频压缩机、热泵技术等专利池,目标降低15%的碳排放强度。 - 智慧物流网络
整合海信的家电物流体系与美的的安得智联平台,构建覆盖全国的智能仓配网络,预计库存周转率提升20%。 - 人才与工艺融合
设立”跨界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将互换50名技术骨干,探索家电与机器人技术的工艺融合。
三、行业变局:从价格战到生态战
此次合作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家电业正从”存量搏杀”转向”增量共创”。
- 成本困局破解:研发费用合计超百亿元的两巨头,通过共享AI算力中心可节省至少12%的IT投入;
- 全球化突围:借助美的在东盟的产能布局与海信在欧洲的渠道网络,双方海外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40%;
- 新赛道卡位:在智慧医疗、光通信等海信优势领域,美的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竞合模式”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格力、TCL等企业或将被迫寻找战略伙伴,形成区域性技术联盟。
四、挑战与隐忧
尽管前景广阔,合作仍面临多重考验:
- 数据安全边界:如何平衡核心知识产权共享与商业机密保护?
- 渠道冲突风险:海信的冰洗产品与美的存在直接竞争,需建立严格的价格管控机制;
- 文化融合难题:海信的稳健作风与美的的狼性文化在管理协同上或现摩擦。
五、未来展望
据麦肯锡预测,到2026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海信与美的的联姻,本质上是对技术红利与市场红利的提前卡位。若合作顺利,不仅将催生首个营收破万亿的家电巨头联盟,更可能定义”智能生态时代”的竞争新规则——在这个规则里,没有永恒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创新。
这场始于AI的联姻,终将考验两家企业的战略定力与开放胸怀。正如方洪波所言:”在家电行业的下半场,孤岛式创新已死,共生式进化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