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空调代工争议背后:自建工厂能否破局行业困局?

2025年5月初,一则关于”小米空调实为长虹代工”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网友在查看产品信息时发现,小米空调外包装标注的制造商为”北京小米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但内部标牌却显示实际生产商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这一细节迅速发酵,部分消费者调侃”直接买长虹更划算”,而行业则聚焦于小米空调的代工模式与自建工厂战略之间的博弈。

代工模式:轻资产扩张的利与弊

小米空调与长虹的合作并非新鲜事。早在2017年,长虹美菱旗下的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便开始为小米提供贴牌代工服务,产品甚至通过小米有品平台销售。长虹美菱2024年年报显示,其空调业务营收占比达53.9%,但毛利率仅为7%,远低于冰箱冰柜的14%以上。国投证券分析指出,低毛利的空调代工业务规模扩大是公司毛利率下滑的主因之一。

对小米而言,代工模式是其轻资产扩张的典型策略。通过整合长虹的生产能力,小米得以快速切入空调市场,并在2024年实现出货量超680万台、同比增长50%的亮眼成绩,市场份额跃升至行业第四。然而,代工模式也带来隐忧:消费者对”贴牌”产品的品质信任度存疑,且长虹自身毛利率承压可能影响代工合作的长期稳定性。

自建工厂:小米的破局之举

面对争议,小米选择加速自建工厂落地。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在微博宣布,空调品类已实现全产品线布局和全栈自研,目标直指”2030年中国市场数一数二”。雷军更透露,位于武汉新城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一期将聚焦空调生产,规划六大核心分厂,涵盖家用及中央空调装配,预计2025年底大规模投产。

这一布局释放出明确信号:小米试图通过智能制造提升品控能力和供应链话语权。自建工厂不仅能规避代工模式的潜在风险,还可通过技术投入实现差异化竞争。例如,武汉工厂可能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和物联网技术,呼应小米”全栈自研”的战略方向。

行业竞争:价格战与技术突围的双重挑战

中国空调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长虹美菱年报提到,国内低毛利代工业务扩张与出口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利润下滑。小米虽以性价比策略快速抢占市场,但若无法突破技术壁垒或建立高端品牌形象,可能陷入与长虹类似的盈利困境。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首款中央空调将于武汉工厂生产,这或许是其技术突围的关键落子。中央空调市场附加值更高,且长虹等传统厂商在此领域布局较深。小米能否通过智能化功能(如AI温控、物联网联动)实现差异化,将成为其能否在高端市场立足的试金石。

代工与自产的平衡术

小米空调的争议本质是互联网品牌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缩影。代工模式助力其快速扩张,但自建工厂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随着武汉工厂投产,小米需在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和品牌溢价之间找到平衡点。若成功,或可复制手机业务的崛起路径;若失利,则可能重蹈部分互联网家电品牌”高开低走”的覆辙。

消费者或许不必纠结于”谁在生产”,但市场会用脚投票——最终检验的仍是产品力与用户体验。对于小米而言,这场转型之战才刚刚开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