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业绩滑坡:大中华区成”重灾区”,腕表业务拖垮整体表现
瑞士历峰集团2024财年中期财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同比微跌1%至100.77亿欧元,营业利润下滑17%。尽管欧洲、美洲等市场保持增长,但除日本外的亚太市场收入暴跌19%,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额骤降37.92%,中国大陆与中国港澳地区分别下滑32.64%和51.27%。
这一数据暴露出两大核心问题:
- 消费偏好转移:社会零售环境波动下,高端腕表成为消费者最先削减的开支项。
- 高基数效应:2023年同期大中华区34%的高增长拉高了对比基数,加剧了下滑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腕表部门整体收入下滑8.15%,成为集团业绩的最大拖累。而珠宝部门凭借卡地亚、梵克雅宝等品牌1.52%的微增,成为唯一亮点。这印证了奢侈品行业”硬奢抗周期”的传统认知,但历峰集团的困境表明,这一逻辑正面临挑战。

二、市场寒潮早有预兆:从瑞士钟表出口数据看行业颓势
历峰集团的业绩下滑并非孤立事件。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
- 2023年7月:腕表出口额同比下滑1%,终结了自2021年2月以来的增长趋势,中国和新加坡市场被点名批评。
- 2024年第一季度:出口至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瑞士腕表额分别暴跌41.5%和44.2%,全球占比被日本反超。
- 2024年8月:汝拉山谷40家制表企业申请缩短工时,直接反映产能过剩危机。
这一系列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腕表的热情正在消退。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经济承压下的消费理性化趋势,也有奢侈品行业自身问题的叠加——例如过度依赖炒作、产品同质化严重等。
三、行业转型逻辑:珠宝为何成为”避风港”?
面对腕表业务的颓势,历峰集团明确将战略重心转向珠宝。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以下行业共识:
- 抗风险属性:珠宝消费者通常具备更高收入和资产配置能力,经济下行时需求相对刚性。
- 价格带优势:从卡地亚”LOVE”系列万元级入门款到百万级定制珠宝,宽泛的价格梯度能覆盖多元客群。
- 场景拓展:巴黎奥运会上运动员佩戴梵克雅宝手链的现象,显示珠宝正突破传统礼品场景,吸引年轻男性消费者。
然而,这一转型并非坦途。LVMH收购蒂芙尼、开云集团重仓宝诗龙等案例表明,珠宝赛道已拥挤不堪。历峰集团能否凭借卡地亚和梵克雅宝的IP优势突围,仍需观察其产品创新能力和渠道运营效率。
四、涨价策略争议:奢侈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在财报会上,历峰集团宣布暂缓欧洲、日本等市场的涨价计划。这一决策背后是深刻的行业反思:
- 涨价悖论:过去十年,LV、Gucci等品牌通过频繁提价维持高端形象,但过度涨价已引发消费者抵触。例如,古驰托特包中号售价1.05万元,而卡地亚入门珠宝定价不足万元,皮具与珠宝的价格锚定关系正在重构。
- 购买力悖论:集团坦言,表现尚可的市场(如欧洲、日本)缺乏购买力支撑,涨价只会加速客户流失。
这折射出奢侈品行业的根本矛盾:当消费升级红利消退后,品牌如何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维持增长?
五、未来展望:硬奢与软奢的再平衡
历峰集团的困境为行业提供了三点启示:
- 多元化布局的必要性: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如腕表)会放大市场波动风险。
- 价格体系的合理性:奢侈品需重新审视定价策略,避免陷入”涨价-流失-再涨价”的恶性循环。
- 客群运营的精细化:梵克雅宝通过奥运营销触达男性消费者,证明细分市场挖掘的重要性。
短期来看,大中华区市场复苏仍需时日;长期而言,奢侈品行业的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质——如何用设计创新和文化叙事打动消费者,而非单纯依赖品牌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