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绿茶集团以”6831″为股票代码登陆港交所,发行价7.19港元,但开盘即跌破发行价,午市收盘报6.79港元,跌幅5.56%。这家历经5次递表、4年长跑才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餐饮企业,未能复制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的上市热度,反而成为当前餐饮行业资本化退潮的缩影。

一、资本化退潮:从疯狂到理性的转折
绿茶的上市历程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资本化的起伏。2018年至2021年,行业投融资达到巅峰,全年交易金额超210亿元,大量资本涌入催生了”网红餐厅”的繁荣。绿茶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凭借文艺装修和”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爆款产品迅速扩张。然而,随着资本退潮,餐饮企业不得不直面盈利能力的考验。
当前餐饮行业的上市热潮,实则是上一轮资本化周期的”后遗症”。2021年前后投资的餐饮项目集中进入退出期,推动企业扎堆IPO。但资本市场对餐饮股的热情已明显降温——奈雪的茶2024年亏损9.26亿元,海伦司营收利润双降,市值较上市首日缩水超90%。绿茶的破发,正是市场对餐饮企业增长逻辑的重新审视。
二、绿茶的困境:规模扩张难掩盈利能力下滑
绿茶的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从2021年的22.9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8.38亿元,但增长主要依赖门店扩张——同期新开餐厅数量从59家增至120家。然而,这种粗放式扩张带来了多重隐患:
- 单店收入下滑:2024年所有地区同店销售额均下降,每家餐厅平均收入从1151.9万元降至1033万元。
- 消费力疲软:人均消费跌至56.2元,为近年新低;翻台率从3.3次降至3.0次。
- 预制菜争议:尽管绿茶通过第三方加工实现菜品标准化,但消费者对其”难吃预制菜”的负面评价加剧,品牌初代网红光环褪色。
资本市场的质疑在于:绿茶的商业模式能否支撑持续的规模扩张?其依赖的商场选址模式(80%门店位于商场)正面临存量竞争压力,而下沉市场的消费力能否消化新增门店仍是未知数。
三、行业集体焦虑:价格战与供给过剩
绿茶的困境并非个案。2024年中国餐饮企业注销、吊销数量达105.6万家,行业进入”大开大关”的洗牌期。价格战成为普遍现象,而绿茶这类定位休闲正餐的品牌受冲击更大——高频刚需的快餐(如蜜雪冰城)可通过低价策略维持流量,而正餐品牌则需平衡品质与成本。
政策层面虽鼓励消费提振,但资本更关注行业拐点。菁财资本创始人葛贤通指出:”资本看重的是长期增长潜力,而非短期数据。”绿茶若无法解决单店盈利下滑和品牌老化问题,其扩张计划或将加剧经营风险。
四、未来挑战:直营模式与供应链短板
绿茶坚持直营模式,虽能保证品控,但资金压力远大于加盟制。其计划2025-2027年每年新增150-213家门店,需投入巨额资金。而供应链方面,尽管已启动自建中央厨房,但目前仍依赖205家第三方加工企业,食品安全与标准化仍是潜在风险点。
相比之下,蜜雪冰城通过加盟制和供应链规模化实现盈利,而绿茶的”文艺餐厅”定位在消费降级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若无法重塑品牌差异化,其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或难言乐观。
餐饮行业的”新常态”
绿茶的破发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是餐饮行业从资本狂欢回归理性的标志。在消费疲软、供给过剩的背景下,企业需重新思考增长逻辑——规模不再是护城河,效率、品牌力和供应链才是关键。对于绿茶而言,上市只是起点,如何扭转下滑趋势、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将是其未来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