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业价格策略大转向:从疯狂涨价到主动降价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5年,全球奢侈品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策略调整。曾几何时,”涨价”是奢侈品牌的黄金法则——疫情期间的原材料成本上涨、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品牌维护高端形象的需求,让涨价成为常态。然而,如今这一策略正在被悄然逆转。LVMH集团、迪奥、Burberry等巨头纷纷释放信号:过度涨价已威胁到品牌的长期发展,未来或将通过降价、放缓提价频率或推出低价新品等方式重新吸引消费者。

涨价神话破灭:从”筛选高净值人群”到”吓跑中产”

过去几年,奢侈品牌的涨价逻辑看似合理:人工成本上升、通胀压力、同行普涨……更重要的是,涨价被视为一种”筛选机制”——只有真正具备支付能力的高净值客户才会继续购买,从而保证品牌的稀缺性和盈利能力。迪奥首席执行官Delphine Arnault曾表示:”涨价只有在产品质量跟上的情况下才合理。”然而,现实却给了行业一记重击。

伯恩斯坦的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3年,奢侈品行业平均涨价幅度高达36%,其中迪奥和香奈儿涨幅分别达到51%和59%。这种激进策略的后果很快显现:香奈儿2024年财报显示,销售额同比下滑5.3%,净利润暴跌28.2%。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当价格上涨过快,而产品创新不足时,即使是高净值人群也会犹豫。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一半的奢侈品消费来自中产阶层,而贝恩公司的报告指出,2022年至2024年间,全球奢侈品消费者数量减少了约5000万。Luca Solca指出:”奢侈品牌误将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视为结构性变化,但当消费者回归理性,涨价过猛的品牌就会陷入困境。”

降价策略:品牌的两难抉择

面对市场遇冷,奢侈品牌开始调整策略。Burberry率先行动,2024年年中将其创意总监Daniel Lee设计的手袋平均降价5%,Saint Laurent也对Loulou手袋进行了降价。然而,直接降价对奢侈品牌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损害品牌的高端形象,让过去”高价=稀缺”的说辞破产。

因此,许多品牌选择更隐蔽的方式:放缓涨价频率、推出低价新品。路易威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2021年主推Coussin手袋,小号售价3.45万元,大号4.6万元;
  • 2023年推出GO-14手袋,小号售价更高;
  • 2024年转向Neverfull Insideout,大号仅售1.8万元;
  • 2025年主推全皮中号Biker手袋,售价3.5万元,但尺寸比GO-14更大。

类似地,Celine也调整了产品线:疫情期间的Conti手袋售价5万元起,而如今主推的Lulu、Camille等手袋起售价仅1.25万至2.15万元,并新增多款1.5万元以下的新品。

未来趋势:重新定义”奢侈”的门槛

Luca Solca指出:”市场的问题不仅是缓和现有产品的涨价幅度,更重要的是调整入门价格点,并在该细分领域引入更多产品。”这意味着,奢侈品牌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奢侈”的定义——不再单纯依赖高价,而是通过产品多样性、创新设计和更合理的价格梯度来吸引消费者。

对于头部品牌而言,降价或放缓提价仍是艰难的选择,尤其是那些业绩持续下滑的品牌。但市场已经给出明确信号:过度依赖涨价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质——如何在不牺牲品牌调性的前提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值主张。

奢侈品行业的价格战才刚刚开始,而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敏锐捕捉消费者心理变化,并灵活调整策略的品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