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彩妆巨头跨界护肤赛道:橘宜收购百植萃背后的战略野心与行业挑战

2025年6月18日,国货彩妆品牌橘朵、酵色的母公司橘宜集团宣布完成对皮肤学级护肤品牌百植萃的收购,正式进军护肤市场。这一动作不仅是橘宜集团首次涉足护肤领域,更折射出本土美妆企业在行业竞争加剧下的战略转型——从单一彩妆赛道向多品类美妆集团跃迁。

从彩妆到护肤:橘宜的“破圈”逻辑

橘宜集团以彩妆品牌橘朵和酵色闻名,凭借高性价比产品和精准社交媒体营销,橘朵已成为国内彩妆市场的头部品牌之一。然而,彩妆市场的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头部企业纷纷通过多品类布局寻找新增长点。橘宜此次收购百植萃,正是其“彩妆+护肤”双轮驱动战略的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橘宜此前曾尝试内部孵化护肤品牌但未果,最终选择通过收购快速切入市场。这一决策背后是行业竞争格局的倒逼:薇诺娜、润百颜等专业护肤品牌已占据敏感肌修护赛道的核心份额,而百植萃虽有一定专业背景,却因品牌老化、营销乏力陷入增长困境。橘宜的收购,本质上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百植萃的皮肤科医生研发背书与橘宜的渠道、营销能力结合,试图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护肤品牌。

百植萃的“沉浮史”:从专业线到电商转型的阵痛

百植萃创立于2012年,早期以“医学护肤品”定位,依托皮肤科专家李远宏的研发团队,主打敏感肌修护,在三甲医院渠道积累了一定口碑。然而,2018年国家药监局叫停“医学护肤品”等宣传用语后,其专业线渠道优势被削弱,品牌被迫转向线上电商。尽管2019年入驻天猫后逐步拓展市场,但营收从2021年的近3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约3500万元,暴露出其在数字营销和产品迭代上的短板。

百植萃的困境并非个例。许多专业护肤品牌在从“医院渠道”转向“大众消费市场”时,常面临三大挑战:

  1. 营销方式滞后:过度依赖长篇文字科普,缺乏短视频、图文等新媒体传播手段;
  2. 产品矩阵单一:长期聚焦修护、保湿等基础功效,未能跟上“早C晚A”“屏障修护”等热门趋势;
  3. 品牌认知固化:消费者仍将百植萃视为“药妆”而非时尚消费品,年轻群体渗透率不足。

橘宜的收购,恰恰瞄准了这些痛点。其彩妆业务积累的年轻用户群体和社交媒体运营经验,或将为百植萃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多品牌战略下的隐忧:橘宜能否驾驭专业护肤赛道?

橘宜并非首家通过收购跨界护肤的美妆企业。珀莱雅、贝泰妮等头部公司近年纷纷通过并购扩充品牌矩阵,例如珀莱雅收购日本洗护品牌Off&Relax,贝泰妮推出高端抗衰品牌AOXMED。然而,护肤市场的竞争壁垒远高于彩妆——研发体系、功效验证、专业背书缺一不可。

橘宜的挑战在于:

  1. 研发能力的补足:百植萃虽有皮肤科医生主导研发,但橘宜此前缺乏自有研发团队,如何整合双方资源、提升产品创新力是关键;
  2. 品牌重塑的节奏:百植萃需要摆脱“老牌药妆”的刻板印象,重新定位目标人群(如Z世代敏感肌消费者),同时避免与薇诺娜等头部品牌正面竞争;
  3. 长期投入的耐心:护肤品牌的成长周期长于彩妆,橘宜需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研发投入。

行业趋势:美妆巨头的“集团化战争”

从全球市场看,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巨头均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布局。国内美妆行业正经历类似的“集团化”浪潮:

  • 珀莱雅:以主品牌为核心,孵化彩棠、Off&Relax等子品牌,覆盖护肤、洗护赛道;
  • 贝泰妮:依托薇诺娜的专业背书,推出高端线AOXMED和功能性食品;
  • 逸仙电商:收购法国科兰黎、EVE LOM,向高端护肤转型。

橘宜的路径与上述企业类似,但其优势在于彩妆业务的稳定现金流(2024年橘朵零售额突破25亿元)可为护肤业务提供资金支持。然而,能否将彩妆领域的“快时尚”打法转化为护肤赛道的“长期主义”,将是决定其能否突围的关键。

并购只是起点,整合才是硬仗

橘宜收购百植萃,标志着其从“彩妆独角兽”向“多品牌美妆集团”的转型迈出重要一步。但这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两点:

  1. 能否激活百植萃的研发潜力:将皮肤科医生的专业性与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结合;
  2. 能否构建护肤业务的独立体系:避免重蹈百植萃此前“渠道依赖症”的覆辙。

在功效护肤赛道日益内卷的当下,橘宜的这次收购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场考验。其最终能否实现“1+1>2”的效果,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