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略调整信号:从多元化扩张到聚焦主业
6月25日,英特尔正式回应关闭汽车业务的传闻,称此举是“重新聚焦战略重心”的一部分,将资源集中于客户端计算与数据中心等核心领域。这一表态标志着英特尔在经历多年多元化扩张后,开始战略性收缩非核心业务。
汽车业务曾是英特尔押注未来的关键板块。2017年,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Mobileye,试图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占据先机。然而,近年来英伟达、高通等竞争对手凭借更灵活的解决方案和更强的生态系统迅速崛起,Mobileye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据分析师估算,Mobileye的全球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市场份额已从巅峰时期的约90%降至不足30%。
二、收缩背后的财务压力与竞争现实
英特尔的调整与其严峻的财务表现密切相关。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虽超预期达到127亿美元,但净亏损达19美分/股,毛利率下滑至39.2%。更严峻的是,公司对第二季度营收的预期(112亿-124亿美元)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129亿美元,导致股价盘后暴跌超6%。
汽车业务的持续投入成为拖累财报的因素之一。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裁撤涉及研发、工程及项目管理等多个岗位,受影响员工将获得遣散费及职业过渡支持。尽管具体规模未公开,但结合此前消息,英特尔可能裁减约五分之一岗位(约2万人),延续了2024年8月裁员1.5万人的激进策略。
三、行业竞争格局:技术迭代与生态博弈
英特尔在汽车领域的困境折射出自动驾驶行业的激烈洗牌。英伟达凭借Orin芯片和DRIVE平台成为车企首选,高通则通过Snapdragon Ride抢占智能座舱市场。相比之下,Mobileye的封闭式解决方案逐渐失去吸引力,其“黑箱”模式难以满足车企对定制化的需求。
此外,汽车芯片市场的盈利模式也与英特尔传统业务不同。自动驾驶芯片需要持续投入软件算法和数据训练,而英特尔在软件生态上的短板使其难以与全栈式竞争对手抗衡。分析师指出,关闭汽车业务是英特尔承认“无法在所有战场获胜”的务实选择。
四、未来方向:数据中心与AI的孤注一掷
英特尔的收缩并非全面撤退,而是将资源集中于更具确定性的领域。客户端计算(如PC芯片)和数据中心业务仍是其护城河所在。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英特尔计划通过新一代至强处理器和Gaudi AI加速器争夺市场份额。
首席执行官陈立武上任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削减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也旨在为转型铺路。公司预计2025年运营成本降至170亿美元,2026年进一步压缩至160亿美元,显示出对盈利能力的迫切追求。
五、行业启示:科技巨头的“断舍离”逻辑
英特尔的案例反映了科技行业的一个普遍规律: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企业必须精准识别核心优势,避免资源分散。微软剥离诺基亚手机业务、谷歌关闭Stadia云游戏平台,均是基于类似逻辑的决策。
对于英特尔而言,这场战略转型既是危机应对,也是重生契机。能否在AI和数据中心领域重现辉煌,将取决于其执行力和创新能力。而汽车业务的退场,或许只是其漫长转型之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