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当中国男足在世预赛折戟而归时,一场名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这个由13座城市业余球队参与的联赛,凭借”散装江苏”的地域梗、草根球员的热血故事以及政府与商业的默契配合,成为现象级话题。抖音话题播放量超8亿,小红书浏览量破3600万,甚至带动文旅消费增长14.63%——这场”草根狂欢”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从青训土壤到城市IP:苏超的诞生逻辑
苏超的崛起并非偶然。其根基可追溯至南通海门珂缔缘俱乐部的十年坚守。创始人李太镇变卖房产投入青训,免费培养8至14岁球员,最终以这支俱乐部为班底组建南通队。类似的青训体系在苏州、常州等地亦有布局,江苏省足协定期评估社会青训机构,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的支撑网络。尽管中国足球人口仍落后于日本(2011年日本U12以下足球人口超30万),但江苏已构建起相对扎实的基层生态。
2024年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的火爆(5万观众、百万直播观看)成为导火索。省足协顺势推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户籍、学籍等属地规则强化城市归属感,将”南京vs苏州””无锡vs徐州”等对决包装成”吴文化德比””楚汉之争”。这种”足球+城市IP”的定位,让比赛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商业化的”非典型路径”:情绪消费与文旅联动
与传统职业联赛不同,苏超的商业化依托于”情绪价值”。南京发布官微玩梗”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网友创作”十三太保”排名战,甚至衍生出”对淮安陈醋加征关税”等横幅。这种自发的网络互动吸引了今世缘、江苏银行等7家赞助商,更刺激了文旅消费: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盐城”观鸟+观赛”预订量超2万单,南通酒店预订热度月环比增长20%。
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苏超首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效益。其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提供场馆、交通等公共资源,企业赞助降低运营成本,球迷通过文旅消费反哺赛事。这种”轻资产、强联动”的路径,与依赖金元足球的职业联赛形成鲜明对比。
“散装江苏”的凝聚力:足球消解地域隔阂
江苏经济总量全国第二,但13市GDP差距显著(从万亿俱乐部到5000亿区间),民间素有”散装江苏”调侃。苏超却意外成为黏合剂——南京球迷为扬州对手加油,南通球员与泰州球迷斗嘴不改其乐。海门球迷赵周健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们喊‘南哥好’,我回‘泰妹好’,像兄弟姐妹一样。”这种基于竞技的友好竞争,弱化了地域隔阂,反而凸显江苏”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
挑战与启示:苏超能否复制?
尽管苏超模式暂难复制(依赖江苏经济实力与政府支持),但其价值在于提供新思路:
- 下沉市场潜力:江苏计划将赛事延伸至县域,激活基层足球人口;
- 商业多元化:通过文创、旅游等衍生消费弥补赛事收入不足;
- 文化赋能:将足球转化为城市名片,如南通借苏超推广家纺产业。
正如李太镇所言:”赚钱不是核心,让更多人享受足球才是。”当职业足球陷入金元泡沫时,苏超证明:草根赛事也能通过文化共鸣与商业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之路。这场”十三太保”的绿茵故事,或许正为中国足球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复兴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