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18大促的硝烟散去,各大电商平台陆续揭晓的销售榜单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在天猫户外品类销售榜上跃升至第二位,创下其在电商大促中的历史最佳战绩。这一排名变化不仅折射出户外品牌线上竞争格局的洗牌,更映射出迪卡侬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电商战略转型。从”大而全且平价”的传统零售模式,到尝试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培育高端专业化形象,迪卡侬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平价基因与高端野心之间的微妙平衡。

迪卡侬2025年618电商表现的超预期,首先体现在其全渠道布局的显著成效上。数据显示,迪卡侬自行车品类在京东平台销售占比达到40%,抖音成为增长最快的渠道,而即时零售领域更是在美团闪购合作下取得了市占率70%的亮眼成绩。这种多平台并进的策略反映了迪卡侬对数字零售生态的深刻理解——不同平台对应着差异化的消费场景和用户需求。正如迪卡侬中国副总裁刘悦同所言,”即时零售面对的是消费者更为紧急、具体的需求”,这种对消费场景的精准把握使迪卡侬能够有效捕捉那些传统电商难以触达的增量市场。当上海市民Lily为临时活动在美团购买瑜伽垫,或杭州家长赖女士为忘带泳裤的儿子紧急下单时,迪卡侬凭借其广泛的商品基础和高效的即时配送网络,成功转化了这些即时性需求。
然而,迪卡侬电商业务的核心驱动力仍然是其标志性的平价产品策略。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速干T恤仅售39.8元,游泳速干浴巾29.9元,户外防晒衣均价在100元左右——这些数字清晰地勾勒出迪卡侬在电商领域依然依赖”薄利多销”的模式。第三方机构蝉妈妈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抖音平台上表现最佳的迪卡侬产品均价不超过200元,即使是定价1499.9元的RC100公路车,在整体产品结构中也属于高端例外而非常态。这种产品结构虽然保证了销量规模,却也与迪卡侬试图塑造的高端专业化形象形成了微妙冲突。当大多数消费者仍将迪卡侬与”高性价比基础装备”划等号时,旗下高端品牌如VAN RYSEL的突破性产品(如69999.9元的公路车)如何在同一电商平台上获得应有的市场认知,成为迪卡侬必须解决的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迪卡侬正在尝试通过渠道分离策略来调和这一矛盾。将VAN RYSEL亚洲首家专卖店落户杭州,同时又将同品牌高端产品上架天猫,这种”线下高端化+线上展示化”的双轨模式反映出迪卡侬在品牌升级路径上的谨慎探索。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策略有其合理性——偏好线下的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和专业服务,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而线上消费者则更关注促销活动和爆款传播。迪卡侬全球数字化渠道已占总营收20%的现实,也迫使其必须在保持电商规模优势的同时,逐步培育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认知。但问题在于,当所有产品都冠以”迪卡侬”这一统一品牌时,高端产品如何摆脱平价形象的”品牌引力”?这或许是迪卡侬未来需要考虑品牌矩阵细分的关键所在。
从行业视角看,迪卡侬的电商转型折射出整个运动零售业的集体焦虑。在耐克、FILA、阿迪达斯等国际巨头和中国本土品牌李宁、安踏形成的强势品牌矩阵下,迪卡侬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竞争路径。即时零售的布局体现了其对消费场景碎片化的响应,而产品高端化尝试则是对行业利润率下降压力的回应。但转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迪卡侬2023年仅1.15%的营收增长率和2024年略高的5.2%增速表明,单纯依赖规模扩张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而完全抛弃平价基因又可能失去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何在”满足大众基本需求”和”培育专业高端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迪卡侬能否重返双位数增长轨道的关键。
展望未来,迪卡侬的电商战略可能需要更清晰的品牌分层规划。参考Lululemon从瑜伽服向全品类扩展的成功经验,或Decathlon旗下Quechua、Tribord等子品牌的专业化运作,迪卡侬或许需要考虑为高端产品线创建相对独立的电商展示空间。同时,即时零售的差异化优势应当进一步强化——当消费者需要”应急购买”时,迪卡侬的专业齐全性和快速履约能力是其独特价值所在。在数字零售从粗放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迪卡侬能否将其平价优势转化为数字化时代的用户体验优势,将决定其能否在下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毕竟,在运动零售这个高度竞争的赛道上,没有永恒的增长模式,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