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位在杭州经营酒店的朋友给我转来一条新闻链接,只附带了五个字:“这事真离谱。” 我好奇点开,内容着实让人意外。浙江绍兴出台了新一轮提振消费政策,在酒店举办宴席,只要满足一定桌数和金额,就能获得分档补贴,最高可达 5000 元。按照政策细则,宴席 5 桌以上且消费满 1 万元便可申领补贴。简单来说,只要在指定范围内消费够多,政府就会给你发钱,这听起来像极了 “反向禁酒令”。

可就在短短几个月前,我们看到的新闻还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国家层面重新强调过紧日子,时隔十余年后,有关部门修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公务接待中烟酒全禁。在众多酒店从业者眼中,这轮行业寒潮从今年 5 月中旬陡然来袭。婚宴、升学宴纷纷取消,最为关键的公务接待,也悄然从酒店日程中消失。有些地方甚至下达文件,要求 “三人以上聚餐一律上报”,还有规定连节假日私人聚餐都要备案。华北一座县城的酒店老板老韩曾无奈地向我诉苦:“公务宴一断,整个市场氛围都没了,现在大家都怕被通报,就连请朋友吃饭都变得小心翼翼。” 在酒店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都明白,很多时候,生意的兴衰往往取决于那微妙的市场气氛。
今年 6 月底,旅界报道的《国内五星酒店纷纷卷地摊,什么信号?》一文引发业界广泛关注,随后官媒也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人民网锐评 “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直接点明整治应精准,不能搞一刀切,正常的自费请客、聚会不应受限。新华网的文章标题更是直白 ——《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很快,7 月底,“重庆荣昌书记下馆子” 的新闻登上热搜。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在区内一家餐馆就餐时,与几位客人亲切交流,还对着媒体笑着表示:“要带头消费,带领消费。” 结账时,老板退回多余金额,饭费只收了 1108 元,还抹去了零头。不少酒店经理在朋友圈看到这个视频,第一反应并非关注书记请客,而是在心中暗自揣测:政策是否真的要转向了?这两天,他们又心照不宣地转发绍兴补贴新闻,并备注 “烟火气回来了”。从书记下馆子到绍兴出台补贴鼓励吃席,意味着地方政府开始鼓励大家重回酒店消费。
为何绍兴会成为打响酒店宴席补贴 “第一枪” 的城市?其实并不难理解。绍兴恰恰是今年 “高星酒店摆摊热” 的起始城市之一。五一期间,拥有百年历史的咸亨酒店尝试将臭豆腐和酥鱼搬到马路边售卖,摊位刚摆好,就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酒店经理表示,起初只是想在周末试点,没想到大受欢迎,天天被催着出摊,最后干脆改为每日营业。到了 6 月,绍兴国际大酒店也加入街头摆摊行列,摊子刚摆出,素烧鹅、爆汁肉包就被抢购一半,还有人边排队边拍视频发朋友圈,感慨 “人生第一次在五星酒店门口抢包子”。绍兴银泰大酒店更是 “狠招” 频出,直接将二十多道菜端到街边,早上七点准时开卖,三小时内全部售罄,醉鸡、小龙虾、酥鱼等菜品轮番上阵,平时一份售价五六十元的菜品,现在十几块钱就能买到。然而,绍兴高星酒店集体摆摊的背后,是中高端定位的高星酒店经营艰难的现实。所以,当我们看到绍兴率先推出宴席补贴政策,或许正是为了挽救被误伤的消费市场。
今年以来,国家在提振消费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举措。一种是商品型补贴,另一种是正在逐步落地的服务型消费补贴,餐饮、文旅、住宿、教育培训、托育养老等领域都是重点关照对象。与购买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不同,吃饭属于高频消费。一旦经济预期下行、收入增长乏力,请客吃饭这类弹性支出往往最先被削减。而在这其中,酒店宴席型消费又是典型的可压缩型仪式消费。绍兴此次出台的政策,旨在为升学宴、满月酒、寿宴、同学聚会等被压抑的仪式性消费松绑,搭建平台。从供需两侧来看,这份补贴政策的设计颇具巧思。真金白银的补贴既能直接降低酒店宴席成本,也能让家庭和企业在聚会消费时减轻心理负担,有效释放被政策和情绪压抑的消费需求。同时,绍兴设定的 “5 桌 + 满 1 万元” 门槛较为合理,经换算人均消费 200 元左右,恰好覆盖婚宴、满月酒、生日寿宴等中高端宴请场景。对于五星酒店而言,这些宴席订单能够帮助其盘活原本闲置的厨师团队、宴会厅以及服务人员,提升场地和人力的利用率,增强复工信心。可以说,这是对酒店宴席业务的一次重新定位,引导酒店从依赖高端商务宴请,转向开拓家庭社交场景的业务逻辑。此外,政策附带的发票要求,也有助于规范酒店运营结构。在以往以熟人经济为主的三四线市场,不少酒店习惯采用现金交易,运营流程粗放,服务标准难以固化。如今,若想顺利拿到补贴,就必须提供规范发票、接入线上申报系统、保证服务流程留痕,这反过来促使酒店加快合规化改造进程。
对于高星酒店而言,绍兴的补贴政策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而对于城市来说,这更是一场以补贴唤回人间烟火气的大胆实验。目前,这场实验所产生的烟火效应已从绍兴开始,悄然向国内其他城市蔓延。老韩前些天兴奋地给我发来语音:“最近,老熟客又回来了。” 他所说的 “老熟客”,正是那些体制内常年在酒店订餐的单位客户。之前禁酒令严格时,大家都不敢轻易消费,如今政策风向稍有松动,便开始试探性地回来订餐。老韩补充道:“不是大张旗鼓地消费,只是开始有人愿意订包间了。” 不可否认,在整治违规吃喝的大环境下,绍兴敢于为宴席消费提供补贴,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这种勇气体现在,即便可能面临被指责不讲政治的风险,仍要在政策执行与消费提振之间艰难寻求平衡。这些年,一方面要过紧日子,另一方面要扩大内需;一方面要整顿酒桌文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政策有明确边界,但执行风向存在弹性,地方政府面临的困境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因为政策制定者深知,如果酒店餐饮消费持续萎缩,厨师和服务员将面临下岗,本地食材供应商和婚庆服务商等相关产业也会受到冲击,产业链环环相扣,最终受损的还是地方经济。所以,绍兴此次的宴席补贴政策,本质并非偏袒酒店行业,而是为了守住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就业基本盘。
然而,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这样的政策究竟能持续多久?补贴酒店意味着增加财政支出,而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大家都心知肚明。况且,近年来不少地方政策存在 “一阵风” 现象。今天大力喊着提振消费,明天却突然收紧审批流程;今天出台奖励消费政策,明天又毫无征兆地取消预算,企业最怕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环境。所以,即便绍兴这场实验最终未能持续,也并非难以理解。但站在当下回顾,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思路。在消费收敛的大周期里,并非所有资金都要集中投入到基建和大件商品补贴领域,拿出一小部分真金白银来撬动服务消费,或许反而能更快见到成效。但至于五星酒店能否真正凭借这一政策持续获利、笑到最后,还需密切关注下一次政策风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