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穿透夏日的热浪,金龙在阳光下翻飞如炬。2025年盛夏,《梨园春》”俺村最有戏”第六站登陆洛阳偃师——这座承载着夏商文明、玄奘传说与客家根脉的古城,正上演着一场传统戏曲与当代乡村振兴碰撞的狂欢。

六支村队:把家乡故事唱成戏 在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的舞台上,六支来自偃师各村的”草根天团”各显神通。首当其冲的偃师二里头队,竟将考古遗址的文化密码融入表演:舞龙队员手持刻有青铜纹饰的道具,在《大登殿》唱段中化身商周工匠,每记鼓点都仿佛敲在三千年的时光上。
玄奘故里队则玩起了”穿越梗”。当唐僧师徒骑着改装的三轮摩托登场,观众席瞬间沸腾——这辆贴着”取经万里”车贴的交通工具,正是偃师”中国三轮之都”的特产。小姐姐们身着改良版唐代襦裙策马奔腾,将《西游记》故事唱出了赛博朋克的味道。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西亳商城队。领头的”商王”头戴黄金面具,身后侍女托着的蟠桃竟是3D打印的文创产品。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戏曲相遇,”咬一口甜到跺脚”的互动设计,让观众在《下陈州》的刚劲唱腔里尝到了文化创意的甜头。
三轮对决:当戏台变成竞技场 真正的较量在三轮PK中达到白热化。双龙山队的孔雀蓝戏服与剪纸元素服装,在《刘秀还乡》的表演中化作流动的艺术品。6位平均年龄58岁的阿姨用曲剧”迪斯科”式的表演证明:传统戏曲也能活力四射。对手客家祖根队则以《花木兰》选段迎战,退休妇产科大夫领衔的阵容,用”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铿锵唱腔,将豫剧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鹿峰民宿队的《抬花轿》堪称”声音景观”的典范。主唱灵动的嗓音搭配三轮车的轰鸣声,在《朝阳沟》的经典旋律里融入现代乡村元素。而二里头队则以《秦雪梅》选段回应,帝王气度的唱腔与青铜器纹饰的舞台设计相得益彰,仿佛把观众带回了商都朝堂。
名家加持:传统艺术的当代对话 当小香玉带着《花木兰》登场,现场瞬间变成万人大合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引发观众自发打拍子,有位白发老者甚至站起来用豫西方言跟唱。李树建与柏青合作的《清风亭上》,则用悲怆的唱腔讲述现代伦理故事,让传统戏文焕发新生。
最动人的莫过于王艺红演绎的《唐知县放粮》。这位常年在田间地头演出的艺术家,特意将台词改成偃师方言,当”粮食要分给最需要的人”这句带着泥土气息的唱词响起时,台下多位村民抹起了眼泪——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这一刻被彻底消弭。
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这场争霸赛背后,是偃师人文化自信的觉醒。从三轮车上的戏曲广播到考古遗址的文化IP开发,从客家山歌的现代表达到农具改良成的乐器道具,每个细节都在诉说:传统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正在生长的文化生命体。
正如一位参赛村民所说:”我们演的不是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日子。”当最后的大合影里,传统戏服与现代农具同框,当手机闪光灯照亮六支队伍紧握的手,这场发生在夏商古都的戏曲革命,已然写下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舞台的帷幕缓缓落下,但戏韵悠长的回响仍在继续。在这里,每个村庄都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每块土地都生长着自信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梨园春》留给偃师最珍贵的礼物:让传统在创新中重生,让文化在乡土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