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戏偶:当深海幻想照进现实剧场

2025年盛夏,北京艺术中心即将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之旅——中法联合创作的舞台剧《海底两万里》将于7月11日起连演六场。这部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的作品,不仅将”鹦鹉螺号”的深海冒险搬上舞台,更以令人惊叹的黑光戏偶技术,创造出一个比原著更为瑰丽的幻想世界。当高悬的舞台被转化为下沉的深海,当幽暗的海底反向照亮人类的心灵,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个被数字影像包围的时代,为何还需要这样一种看似”原始”的表演形式?

黑光戏偶,这种源自东方的古老表演艺术,在《海底两万里》中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摒弃了现代剧场惯用的全息投影与多媒体技术,转而采用人手操控的戏偶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这种看似”倒退”的选择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剧场哲学——在声光电效泛滥的当下,回归质朴的物理手段反而能创造出更为纯粹的视觉震撼。戏偶设计师从《山海经》的神兽传说中汲取灵感,为海洋生物赋予了超越凡尔纳原著的奇幻想象:色彩斑斓的水母在光影中漂浮,巨型章鱼以戏剧性的姿态逼近,每一只戏偶都成为拼贴深海世界的碎片。音乐如同流经它们身上的电流,赋予这些静态物体以生命与个性,而人类操控者的手指则成为这些海洋居民意志与情感的源泉。

这种表演形式背后,是对当代文化症候的深刻回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数字内容不断切割,真正能够静心欣赏一场高质量戏剧的机会越来越少。《海底两万里》的黑光戏偶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慢体验”——它不需要3D眼镜,不依赖高清屏幕,却能创造出比虚拟影像更为真实的沉浸感。当观众注视着那些由人手操控的戏偶在黑暗舞台上”游动”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被艺术”击中”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

舞台设计上,《海底两万里》以黑暗为画布,以光线为画笔,创造出虚实相生的深海世界。这种极简主义的舞台美学与凡尔纳原著中”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宏大的冒险”的精神不谋而合。导演埃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需要去’嘲笑’我的那些不幸,因为现实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欢乐。去自嘲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对我来说,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种智慧。”这种将悲剧内核与喜剧形式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使《海底两万里》成为一部”有着悲剧色彩的喜剧”——它既呈现了海洋的壮丽与危险,也探讨了人性中的孤独与坚守。

从文本内容来看,这部剧对凡尔纳原著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改编。中文剧本改编者田晓威透露,导演结合凡尔纳的另一部著作《神秘岛》,补齐了尼摩船长的人生经历,赋予这个经典角色更为复杂、真实的人性质地。尼摩船长既是远离尘世的隐士,也是怀抱理想的斗士;既孤僻暴躁,又内心柔软。他所操控的”鹦鹉螺号”如同一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承载着他对正义、自由与孤独的全部理解。这种改编使尼摩船长不再只是一个冒险故事的主角,而成为一面映照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在纷乱的现实中,我们如何寻找心灵的净土?当科技发展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反而变得更加贫瘠?

科幻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构建未来世界,更在于通过幻想反观现实。《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潜艇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今潜水艇已成为现实——这正是科幻”照进现实”的最好例证。田晓威特别提到:”凡尔纳的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之外更辽阔的世界。”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正是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所在。郝景芳则从哲学角度解读尼摩船长的形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尼摩船长处于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殖民拓张时代,整个世界处于狂飙突进之中,他不愿意被卷进世俗的潮流,但也会救助海上落难的人,保持对善良的坚守。”这种解读将科幻叙事提升到了文明反思的高度。

在教育意义上,《海底两万里》这样的作品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启发价值。郝景芳强调:”科幻从不是’无用之学’。正是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才为孩子打开了理解世界的广阔视野,甚至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志业与方向。”许多科研工作者坦言,他们少年时期正是被科幻小说点燃了探索科学的热情。田晓威补充道:”当我们面对现实的繁琐、困顿与焦虑,文学与戏剧也许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却能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哪怕只是一丝光亮,也足以点燃希望。”这种对可能性的想象与对希望的坚持,正是科幻文学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当”鹦鹉螺号”再度启航,它不仅带领观众重温凡尔纳笔下的深海冒险,更通过黑光戏偶这一独特媒介,探讨了科技与人文、现实与幻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个虚拟与现实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海底两万里》舞台剧以其质朴而诗意的表演形式提醒我们:真正的奇幻不在于技术的炫耀,而在于想象力的解放;真正的沉浸不依赖数字特效,而源于心灵的共鸣。当黑暗中的戏偶在光影中”游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幻想的深海世界,更是人类面对未知时永恒的好奇与勇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