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徐汇区天钥桥路这条寸土寸金的美食街上,近期两家平价新店的开张,让周边居民与白领多了份实惠选择 —— 手工面点铺 “圃言” 的青菜包仅售 2.5 元,阳春面 8 元一碗;老牌牛排店衍生的 “炤喀” 台湾卤肉饭,成了白领们的 “新食堂”。而这两家店的顺利落地,背后藏着上海基层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从尊重店主的 “颜值坚持”,到帮助解决外摆位难题,街道与多部门的协同服务,让 “烟火气” 与 “秩序感” 在这条街上实现了和谐共生。

面点铺的 “颜值执念”:从争议瓷砖到合规落地
“圃言” 店主朱青青站在店门口,看着排队买包子的顾客,笑着解释:“别被‘圃言’这名字误导,我们是实打实的平价面点铺!” 此前,她经营过工程运输与素菜馆,今年想把自家农场的新鲜食材融入手工面点,在天钥桥路开一家 “有品质不涨价” 的小店。选址时,徐家汇街道的 “一站式服务” 让她吃了定心丸 —— 从装修备案、消防审批到卫生许可,所有流程都能在街道窗口沟通办理,“哪些能做、哪些要注意,提前就讲得明明白白,不用跑断腿”。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装修环节。朱青青对店铺风格有执念:明档操作间的墙面要贴竹绿色马赛克长条砖,搭配 “圃言” 的名字,营造田园清新感。可监管部门提出顾虑:马赛克砖缝隙多,长期使用易积油污、滋生细菌,不符合餐饮卫生标准。“要是改了墙面,我对这家店的期待就少了一半。” 朱青青没放弃,多次找街道营商办沟通,最终双方找到折中方案:在马赛克砖外覆盖一层亚克力板,既保留了设计感,又方便日常清洗。
开业当天,门口的庆祝花篮摆放也经过 “精细沟通”—— 摆在哪里、能放多久,都提前与街道确认,避免影响行人通行。更让朱青青暖心的是,街道营商办主任赵甜甜还主动帮她优化社区营销方案:“原本想送点心给居民,赵主任建议改送消费券,既避免食材储存问题,还能让大家到店体验更多品种。” 如今,“圃言” 的明档里,师傅们揉面做包的场景清晰可见,竹绿色墙面透着清爽,2.5 元的菜包咬开满是新鲜青菜,成了居民口中的 “性价比之选”。
朱青青的规划不止于此:“先做好线下口碑,再拓展 3-5 公里的线上定制服务,比如低糖馒头、菠菜面,提前预订就能做。” 而这份底气,离不开街道的持续支持 —— 从开店筹备到运营建议,高频互动的服务让她少走了不少弯路。
卤肉饭的 “外摆难题”:3 张桌子背后的多部门协同
相隔 200 米的腾飞大厦 1 层,“炤喀” 台湾卤肉饭的外摆位上,不时有白领带着宠物坐下用餐。这家由老牌牛排店 “斗牛士” 衍生的新店,主打 “出餐快、性价比高”,开业首周就卖出 500 多碗卤肉饭,远超预期。而最初,店主严宏元最担心的就是 “外摆位” 问题。
“腾飞大厦的店铺空间小,想在门口加两三张外摆桌,方便带宠物的顾客或临时歇脚的路人。” 严宏元一开始没把握 —— 天钥桥路人流量大,外摆位会不会影响秩序?没想到,向街道提出需求后,相关部门立刻组建微信工作群,市场监管、城管、绿化市容等部门同步参与,一起到现场勘查。“从方案设计到备案流程,都有人指导,不到一周就批下来了。” 严宏元说,从选址到开业,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政府服务跑在前面,我们开店更有信心了”。
如今,“炤喀” 的外摆位成了小店的 “特色标签”,白领们吃完卤肉饭,还能在户外晒晒太阳;带宠物的顾客不用纠结 “能不能进店”,在外摆位就能安心用餐。严宏元计划以这家店为起点,在徐汇区拓展更多门店:“有这样的营商环境,我们敢放开手脚做。”

基层破题:让 “烟火气” 与 “秩序感” 双向奔赴
天钥桥路的故事,是上海基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作为有名的 “美食街”,这里的店铺迭代周期约 18 个月,“换手率高” 是常态。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坦言:“我们不仅要让店铺开得起来,更要帮它们开得长久。”
此前,曾有一家烧烤店因贪图租金便宜,选在居民楼下开店,结果油烟扰民、客源不足,没多久就关门了。“要是开店前能多沟通,就不会走这种弯路。” 万小岚说,街道现在推行 “源头管控”,提前向商户告知选址风险、竞争格局,甚至提供 “一键选址” 建议,“比如银行密集的路段,就不适合开重油烟餐饮;居民区附近,要提前规划排烟设施”。
这样的实践正在上海各街镇推广:宝山庙行镇把原彭浦夜市的商户集中到共康路,通过 “政府 + 商户 + 居民” 三方协同,办起 “邻里悦市”,首场活动就吸引 4000 人次,88% 商户签下长期合作;静安南京西路街道协助商业中心申请外摆位试点,让咖啡馆的户外座位成为街区风景;奉贤南桥镇用 “商铺码” 在线办理外摆申报,20 家商户规范备案后,超九成营收增长。
“过去只讲干净、安全,现在还要拼活力。” 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向的话,道出了基层服务的转变。在天钥桥路,“圃言” 的竹绿色墙面与 “炤喀” 的外摆位,不仅是两家小店的特色,更见证着上海对 “烟火经济” 的呵护 —— 通过 “街镇吹哨、部门报到” 的协同机制,尊重商户的初心,解决实际难题,让中小微经营主体在规范中发展,让城市的街道既有烟火气,又不失秩序美。
如今,走在天钥桥路上,2.5 元的菜包香气与卤肉饭的味道交织,居民排队买包子的热闹、白领在外摆位用餐的惬意,构成了最生动的城市日常。而这背后,是上海基层营商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力 —— 让每一家用心经营的小店,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让城市的 “烟火气” 更浓、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