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广东省东源县柳城镇以”一田两茶三产”为发展主线,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创新产业模式、拓展消费场景,成功打造出”航天丝苗米””柳儿红”茶饮等乡土IP,推动农产品从田间走向云端,实现”柳城味道”加速出圈。这一案例不仅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成为”百千万工程”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一、科技赋能农业:从”航天丝苗米”看全产业链升级
柳城镇的”航天丝苗米”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该品种源自国家航天育种中心搭载培育的水稻种子,经本土化试种后,具有产量高、低GI值(升糖指数低)等优势,契合现代消费者对健康主食的需求。为最大化发挥品种优势,柳城镇引入5200亩万绿智慧无人农场,采用”良田+良机+良种+良法”四良融合模式:

- 良田: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 良机:部署无人插秧机、智能收割机等设备,降低人力成本;
- 良种:以航天育种技术为核心,建立种子库保障品种纯度;
- 良法:推广生态种植标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全产业链升级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通过品牌IP化运营延伸价值链条。例如,推出”航天稻认养”活动,消费者可线上认购稻田并实时查看生长情况;”新米预售”则借助电商平台提前锁定市场需求。这种”订单农业+数字化营销”模式,让农民从传统种植转向品牌溢价收益。
二、茶产业革新:从原料供应到文化消费的跨越
茶叶曾是柳城镇的传统产业,但长期受困于低端原料供应模式。近年来,当地以”退桉还茶”政策为契机,将2500亩桉树林改造为生态茶园,并引入深加工技术突破发展瓶颈。
创新点一:产品多元化
强村公司研发的”柳儿红”系列茶饮料,主打”零添加、原叶萃取”概念,精准切入健康饮品市场。其成功得益于两点:
- 技术赋能:采用低温冷萃工艺保留茶叶活性成分;
- 场景营销:通过直播带货展示茶园风光与制作过程,强化”看得见的纯净”品牌形象。
创新点二:年轻化转型
针对Z世代消费偏好,企业正开发”柳儿红×柳儿绿”IP联名款茶饮,计划推出国潮包装、盲盒口味等,同时与潮玩品牌跨界合作,进一步渗透年轻市场
三、三产融合:农文旅协同激活乡村新业态

柳城镇并未止步于农产品销售,而是以”三产融合”思维构建全域旅游生态:
- 文旅IP打造:结合美丽圩镇建设,规划稻田艺术节、茶文化研学基地等项目;
- 体验经济升级:村咖、摄影打卡点等业态将农业生产场景转化为消费场景;
- 电商赋能:通过东源县电商服务中心搭建线上专区,整合丝苗米、茶油等产品,以”短视频+产地直供”模式缩短产销链路。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柳城镇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1%。
四、经验启示:县域特色产业的破局关键
柳城镇的实践揭示了乡村振兴的三大核心逻辑:
- 差异化定位:立足本土资源(如航天育种技术、生态茶园),避免同质化竞争;
- 数字化赋能: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短视频内容营销增强用户粘性;
- 产业链延伸:从种植向加工、文旅延伸,形成”1+2+3″产业闭环。
未来,柳城镇计划引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溯源体系,并探索”大湾区菜篮子”直供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场半径。
从”航天丝苗米”到”柳儿红”茶饮,柳城镇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田野间书写了一篇乡村振兴的立体文章。”一田两茶三产”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唯有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才能让乡土资源真正转化为”金字招牌”。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类似柳城镇的县域样本必将涌现更多,共同绘就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