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内星光熠熠,《2025广州米其林指南》完整榜单正式揭晓。这份被誉为餐饮界“奥斯卡”的榜单,再次以专业视角审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美食版图。今年,新锐餐厅Chōwa凭借其独特的烹饪哲学首度加冕一星,而三星餐厅依旧空缺,延续了广州米其林多年来的“悬念”。与此同时,必比登推介餐厅和入选餐厅名单的扩容,折射出广州餐饮生态的多元活力。这场年度盛会不仅是一场美食盛宴的总结,更成为观察城市饮食文化演进的窗口。
一星新贵Chōwa: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术
作为今年最大亮点,Chōwa的登顶引发热议。这家主打“新派粤菜”的餐厅,将传统广府食材与分子料理技术结合,例如用液氮冷冻技术呈现虾饺的脆爽口感,或以低温慢煮还原老火靓汤的醇厚层次。主厨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打破‘粤菜=传统’的刻板印象,在尊重本味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可能性。”
米其林评审员特别提到,Chōwa的获奖不仅因其菜品创新,更在于其对服务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定制化的餐具选择到根据客人用餐节奏调整上菜顺序,处处体现“以客为尊”的广府待客之道。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Chōwa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依赖资本加持下的高投入模式,其能否持续保持水准仍是未知数。

三星空缺背后:广州米其林的“标准之辩”
自2018年米其林登陆广州以来,三星餐厅始终悬而未决。今年指南发布现场,米其林指南(中国区)总监王刚回应称:“广州餐饮市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远超想象,我们的评审标准不会降低,但也不会为了填补空白而妥协。”
这一表态背后暗含争议。广东烹饪协会秘书长闫涛认为,米其林的国际化标准与本地饮食文化存在微妙错位:“比如早茶文化的社交属性、大排档的烟火气,这些构成广州美食灵魂的元素,未必能被现有评分体系完全捕捉。”他举例说,同样以性价比著称的“银记肠粉”或“陈添记鱼皮”,虽深受市民喜爱却难入米其林法眼。这种评价标准的差异,折射出全球化美食评价体系与地域饮食文化之间的张力。
年轻力量崛起:90后主厨改写行业格局
今年的个人奖项成为年轻从业者的舞台。90后主厨谭华显凭借对传统粤菜“镬气”的创新诠释摘得“年轻主厨奖”,侍酒师罗铭罡则因将岭南水果融入葡萄酒搭配获得认可。闫涛强调,米其林的海选机制注重候选人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根基融合能力,“比如要求厨师至少在海外餐厅实习半年,这既拓宽了思路,也避免了全盘西化的陷阱”。
不过,年轻厨师的快速成长也带来隐忧。有资深从业者透露,部分获奖者背后依赖大型餐饮集团资源支持,独立经营能力有待考验。“米其林光环能带来客流,但如何平衡创意与成本控制,仍是这些年轻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榜单扩容争议:本土小店的生存空间
必比登推介餐厅从41家增至45家,入选餐厅新增2家至46家,看似繁荣的背后亦有隐忧。新上榜的“松苑”“七寸飝×大头辉”等餐厅,凭借社交媒体营销迅速走红,但其菜品稳定性屡遭食客吐槽。相比之下,老牌“陶然轩”的落选则让不少老广扼腕——这家经营二十余年的顺德菜馆,因坚持不用冷冻食材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在评分竞争中败北。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性漏洞。闫涛指出,今年仍有已歇业的餐厅出现在榜单中,“比如某家位于珠江新城的高端餐厅早在3月就闭店装修,但指南发布时仍未更新信息”。此类疏漏削弱了榜单公信力,也暴露出米其林在本地化信息核实上的短板。
未来展望:共筑广州美食新生态
面对质疑,米其林方面表示将加强与本地餐饮协会的合作,建立动态退出机制。而闫涛则呼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除了米其林的金字招牌,我们更需要属于广州自己的美食榜单,比如结合街坊口碑、文化传承价值的‘广府美食榜’。”
这场年度发布犹如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广州餐饮业的蓬勃生机,也折射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碰撞融合。正如王刚所言:“广州的魅力在于永远能给人惊喜。”或许,米其林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发星星,更在于激发这座城市对美食本质的思考——如何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守护那份“靓、正、新”的初心?
随着榜单揭晓,广州的餐厅经营者们已开始新一轮布局。而对于食客而言,真正的美味永远藏在街巷深处那碗热腾腾的云吞面里,在街坊邻居围坐一桌的谈笑风生中。这,或许才是广州作为“美食之都”最珍贵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