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端午节的脚步渐近,大街小巷弥漫着艾草的清香,龙舟竞渡的鼓声此起彼伏。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传统节日,如今却面临着一些有趣的争议:要不要”躲端午”?能否互祝”快乐”?雄黄酒究竟能不能喝?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的一席话,为我们拨开了这些迷雾。

“躲端午”的习俗确实存在,但需要理性看待。清光绪年间的《滦州志》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这一民俗源于古人对端午节的特殊认知——农历五月初五正值湿热交织、疫病易发的”恶月恶日”。古人出于对体弱人群的保护,形成了这一特殊习俗。郑艳指出,这种民俗虽带有历史局限性,却体现了古人季节性健康管理的智慧。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一形式,但其中蕴含的对特殊人群的关怀精神值得传承。
端午节与”雄黄酒”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古人将雄黄研磨后加入酒中,认为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民谚”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便是明证。《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饮用的雄黄酒更是让这一习俗家喻户晓。然而现代科学证实,雄黄酒内服有害,外用才是安全的选择。郑艳认为,这体现了民俗在科学认知迭代中的自我调适能力——我们保留了象征性的仪式,摒弃了有害的实践,让传统以更科学的方式延续。
关于端午节能否祝”快乐”的争议,反映了节日文化属性的双重性。一方面,端午与”恶月恶日”驱邪避疫的传统及屈原等先贤的传说相关,古人挂艾草、饮雄黄酒以求平安;另一方面,端午亦包含竞渡食粽等欢庆活动,清代地方志文献里记载的端午节欢乐景象比比皆是。郑艳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端午不能祝快乐”的网络传言窄化了节日兼容祭祀与庆贺的多元传统。现代祝福无需拘泥对立,可依场景进行选择——对长辈可以道一声”安康”,对朋友不妨说一句”快乐”,这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灵活表达。
端午节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面向。龙舟竞渡的激情、斗草游戏的趣味、艾草香囊的清香,无不体现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郑艳特别提到,端午节挂艾佩香等民俗延续至今,既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也提醒后人以科学视角剥离迷信外壳,传承其中健康防护与生态适应的朴素智慧。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态度,或许正是我们对待传统节日应有的方式。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端午节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契机: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答案或许就藏在郑艳的研究中——既尊重传统的精神内核,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具体习俗;既保留仪式感,又赋予新内涵;既传承文化记忆,又融入现代生活。当我们理解了”躲端午”背后的关怀,明白了雄黄酒的科学使用,掌握了祝福方式的灵活性,我们就真正把握了传统节日的精髓——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动的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在这个端午佳节,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传统:为长辈送上”安康”的祝福,与朋友分享”快乐”的时刻;挂艾草防虫的同时不忘科学防疫,饮雄黄酒外用而摒弃内服;参与龙舟竞渡感受团结力量,体验斗草游戏重拾童年乐趣。如此,我们既尊重了千年传承的文化记忆,又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让端午节真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