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体育赛事经济发展的版图上,2025年夏季的“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无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项原本定位为地方性群众体育赛事的活动,在短短百余日内便创造了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全省多场景消费380亿元的经济奇迹,成为现象级的“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案例。本文将从消费端爆发、产业链升级、城市品牌塑造和国际影响力拓展四个维度,全面解析“苏超”如何通过创新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范式。

消费热潮:全民狂欢背后的“流量-消费”转化机制
“苏超”赛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江苏消费经济的“情绪开关”。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旬,“苏超”已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这一数字远超同期许多传统商业项目的拉动效应。这种消费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精准把握当代消费者心理诉求与行为特征的基础上。
在南京下浮桥板鸭店,老板张书平“你有票根,我送翅根”的创意营销,将传统小吃与赛事热度巧妙结合,盐水鸭日销量实现倍数增长,真空包装产品更是销往全国各地。这种“票根经济”模式迅速被全省商家效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消费生态——球迷凭比赛门票可在各类商家获得优惠,而商家则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精准客群。南京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仅8月15日-17日南京队主场比赛期间,全市87个“第二现场”观赛点就吸引消费客流714.83万人次,商品销售额突破40.44亿元,同比增长10.22%。
“苏超”文创产品的火爆进一步证明了情绪价值在当代消费中的核心地位。南京合谷科技设计的可捏式球员玩偶,搭配“我居然进球了!”的文案,单月出货量突破万件,常因供不应求而秒罄。这种成功源于对球迷心理的深刻洞察——将赛场上的惊喜瞬间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实体产品,满足球迷的情感投射需求。调查显示,62.3%的江苏居民表示会购买“苏超”周边衍生品,30.6%的居民有意愿购买包含景区、餐饮、住宿折扣的“门票+文旅套餐”。
在消费时空维度上,“苏超”打破了传统体育赛事90分钟的时间局限,构建了“全时消费”场景。南通组织的“啤酒嘉年华”“足球夜市”,宿迁推出的“优品市集”派送4万余份福利,常州“56789”超值礼包等创新举措,将赛场激情延伸至全天候、多场景。这种模式有效激活了城市“夜经济”,如连云港“海鲜啤酒汤沟荟”活动结合蹴鞠表演与赛事直播,带动销量激增50%以上。
表:“苏超”带动的主要消费领域增长情况
消费领域 | 代表性增长数据 | 典型案例 |
---|---|---|
餐饮消费 | 南京盐水鸭订单增长58%,南通早茶搜索量增367% | 板鸭店“票根换翅根”营销 |
文旅消费 | 连云港东海水晶旅游区游客量增111.45% | “门票+景区”联动套餐 |
住宿消费 | 赛事周末酒店入住率达92%,民宿提前两周订罄 | 主场城市周边住宿爆满 |
零售消费 | 常州“恐龙妹妹”IP玩偶预售超万件 | 情绪化文创产品设计 |
这种消费热潮的深层动力,源自“苏超”对城市荣誉感的激发。调查显示,92.6%的江苏居民认为赛事对城市文化体育产生了积极影响,69.3%的居民表示“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当足球成为城市形象的载体,消费者不再只是购买商品或服务,更是在为情感认同买单,这种心理机制使得“苏超”的经济效应远超一般体育赛事。
产业链共振:从草根足球到高端制造的协同升级
“苏超”的经济影响远不止于消费端,它如同一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波及整个产业链。数字物流平台运满满的数据显示,南通、无锡、宿迁等制造业大市在足球收发量上名列前茅,一张以江苏为核心、辐射全国的足球物流网络因赛事而更加繁忙。这种产业联动效应,生动诠释了群众体育赛事对实体经济的多维赋能。
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苏超”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市场扩容的重要机遇。宿迁泗洪景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年产足球约200万个,原本80%产品出口欧美,但公司负责人肖迎平敏锐察觉到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苏超’等赛事热潮,必将带动足球装备采购的提升。”这种预判基于坚实的数据支撑——江苏省专题调研显示,58.9%的居民表示会因赛事增加体育相关消费,包括运动培训、装备购买等。连云港、徐州等地足球青训机构的报名量激增,进一步拉动了足球、球衣、训练器材等产品的需求。
更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技术升级层面。江苏威腾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免填充”人造草坪技术,因“苏超”带来的足球热潮而获得更广泛应用。该公司总经理张妍指出,这种摒弃传统石英砂和橡胶颗粒的创新产品,不仅环保性能突出,而且维护成本低,已入选国际足联创新计划。威腾体育既为“村超”捐赠草坪系统,也支持了宜兴等地场地建设,体现了“苏超”对产业链的技术外溢效应。随着基层足球场地建设提速,高质量运动地面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苏超”还意外地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创新发展。常州恐龙园结合赛事热点推出的“恐龙妹妹”IP玩偶,预售即获超万份订单;南京合谷科技在7天内完成18款“苏超”文创产品的设计,包括冰箱贴、钥匙扣等实用型衍生品。这些案例表明,赛事经济已超越传统的赞助广告模式,进入IP授权开发、联名产品设计等深层次合作阶段。江苏省旅游协会秘书长吴耀宇评价称,“苏超”真正实现了“赛事流量转化、文化价值变现和消费能级提升的良性互动”。
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江苏省将足球赛事纳入“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降低办赛成本,同时将赛事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结合,打造“足球+文旅”“足球+商业”等新业态。这种“政策驱动+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区域性赛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是“苏超”能够撬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物流运输、食品饮料、电子产品等关联领域,“苏超”同样产生了显著拉动效应。运满满的货运大数据显示,苏州领跑空调和风扇收货榜,南京是降温大冰块的最大消耗者,徐州烧烤碳收货量稳居全省第一,连云港海鲜收获与外运量双双领先。这些看似与足球无关的数据,实则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赛事经济生态图谱——从消暑降温到观赛伴侣,从美食盛宴到夜场消费,“苏超”已深度嵌入江苏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消费习惯中。
城市品牌与区域协同:“苏超”如何重塑江苏经济地理
“苏超”的经济魔力不仅体现在直接消费和产业拉动上,更深刻地改变了江苏各城市的品牌形象与发展动能。这项以“全民参与+城市荣誉”为理念的赛事,成功将体育竞技场转化为城市营销舞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城市间的良性竞争是“苏超”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在盐城队主场,一支60多人组成的深圳后援团专程前来助威,他们球衣上“有’盐’在先,’圳’好追球”的标语成为媒体焦点。这支包含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高管的团队,不仅在赛场加油,还实地考察了建湖县的江苏普渡机器人公司、盐南高新区新石器无人车项目,实现了“一边’追球’,一边’追投’”。这种**“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足球赛事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范畴,成为展示城市营商环境、产业优势的窗口。盐城市相关部门数据显示,8月2日至3日“苏超”第八轮期间,重点监测的17家商贸企业营业额达4453.84万元,较上周增长20.1%;客流量111.76万人次,增长22.1%。
“苏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草根属性与城市特色的深度融合。50.2%的居民认为赛事火爆的主因在于“草根属性强,顺应民众需求”。各参赛城市巧妙地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赛事氛围营造——常州恐龙园的吉祥物“恐龙妹妹”成为球队标志性形象;南京盐水鸭、南通早茶等地方美食借势营销;扬州将“皮五辣子”等非遗文化与足球主题结合。这种深度融合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增强了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调查显示69.3%的居民反映赛事“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形成了“看球赛、品美食、游景点”的一站式消费场景。
赛事还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创新。省级文旅部门主动协调各地资源,推动“文旅+体育”融合;十三座参赛城市“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互动模式,形成了江苏省内独特的“经济联赛”格局。淮安充分发挥赛事引流作用,打好消费“组合拳”;扬州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做旺消费市场。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壁垒,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数据显示,“苏超”第八轮期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宿迁等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消费同比增长19.36%,游客量同比增长24.67%,其中主场城市接待客场城市游客量同比增长356.06%。
“苏超”对城市经济的提升还体现在长期投资吸引力的增强上。荷兰托佩克种猪公司在观赛后随即前往东台中粮集团考察种猪项目;开利空调政府事务总监杨伟娜因观赛发现盐城的交通优势与现代化仓储设施,产生强烈投资兴趣。这些案例表明,体育赛事作为“软实力”载体,能够有效降低投资者对城市的陌生感,建立情感连接,从而促进商业决策。盐城市体育局副局长郑波坦言:“开利空调是全球工业空调领先企业,一直是我们招商引资的目标企业,通过’苏超’,我们加深了和企业的沟通与了解。”
在城市更新层面,“苏超”加速了文体设施的升级与利用。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在“苏超”第三轮迎来15669名观众,创该场地十几年上座新高;随后南京队移师奥体中心,观众数量跃升至6万余人,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观赛纪录。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的高效利用,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生态的繁荣。镇江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数据显示,截至第五轮赛事结束,镇江体育会展中心累计吸引超6万名球迷,直接营收突破36万元,同比增长29.34%;周边3公里内餐饮门店营业额普遍实现40%的增长。
创新模式与长效机制:解码“苏超”经济的可持续密码
“苏超”能够在短时间内迸发如此巨大的经济能量,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创新模式与制度保障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府主导”到“市场运作”再到“全民参与”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的新趋势,也为区域性赛事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运营范式。
“苏超”的运营模式核心在于多方协同的生态系统构建。江苏探索出的“政策驱动+市场运作”模式,有效界定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角色边界。政府通过《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制度设计提供基础保障;企业凭借敏锐市场嗅觉快速响应,如江苏华瑞时尚集团从决策到完成球队球衣冠名仅用一周时间;社会组织与民众则通过内容共创强化情感联结,如“人人都想当’南哥’”“常州十三妹”等民间热梗的传播。苏州大学东吴智库副院长周永博将其形容为“乐造梗、造好梗”的内容共创生态,认为这强化了“苏超”与普通百姓的情感联结。
在法治保障方面,江苏省率先构建了营商环境支撑体系。2020年出台的《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2025年印发的《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为“苏超”等赛事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常州队主场边烧烤店与知名品牌共同入选赞助商序列的案例,生动诠释了“对每个经营主体一视同仁”的法治理念。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丁铭指出,“苏超”通过足球整合资源,通过哨声集合力量,是对江苏精神的全新演绎。这种法治框架下的行业自治模式,既确保了赛事公平竞争——如《体育法》对舞弊行为的惩戒规定,也保护了商业创新的空间。
“苏超”的创新扩散效应体现在其对传统赛事模式的突破。一方面,赛事打破了“场内90分钟”的时间局限,通过“苏超夜间消费地图”小程序、“苏货嘉年华”等延伸活动,构建24小时消费生态;另一方面,赛事突破了体育场馆的空间限制,全省设置87个“第二现场”直播观赛点,将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转化为沉浸式观赛场景。泰州市商务局开展的“大屏看大赛”活动,在16个商业场所设置直播点,当晚累计客流量达28万人,营业额同比上周增长超18%。这种“全域主场,全时赛场”的理念,极大拓展了赛事经济的辐射范围。
“赛事+”的融合创新是“苏超”经济的另一显著特征。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苏超”主动拥抱文旅、商业、科技等多元领域,形成了丰富的衍生生态系统。南京举办的“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 乐享’13’优惠活动”吸引了409家经营主体参与;南通推出“足球+早茶”文旅套餐;无锡将比赛与“太湖音乐节”联动。这种跨界融合产生了“1+1>2”的效果,如江苏省税务局数据显示,6月“苏超”带动体育产业集团及相关俱乐部销售收入增加超4200万元,拉升全省体育业销售增幅5个百分点;铁路、航空运输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90.7%和46.5%,艺术表演场馆增长85.1%,文化活动增长109.3%。
展望未来,“苏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与机遇。居民期待更多高性价比的“门票+景区+餐饮+住宿”套餐(48.8%),更丰富的衍生品如城市形象公仔(72.0%)、特色IP联名产品(47.5%)等。这表明赛事在深度运营和IP开发上仍有提升空间。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在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这一表态将“苏超”纳入了江苏省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的战略布局。
从更宏观视角看,“苏超”现象代表了中国赛事经济的新方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指出,“十四五”以来,国家坚持以赛事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赛事+”“+赛事”深度融合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推动赛事经济发展。2025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苏超”与“村超”“浙BA”等群众性赛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体育经济已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苏超”的实践表明,当一项赛事真正扎根民间、融入城市文化血脉,它就能超越单纯的竞技范畴,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力量。从消费端的“泼天流量”到产业端的“制造升级”,从城市品牌的“形象重塑”到区域经济的“协同共进”,“苏超”构建了一个动态生长的经济生态系统。随着赛事IP的持续开发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苏超”有望从“现象级热事件”进化为“可持续好模式”,为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江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