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的回响:当端午诗会遇见长江文明的千年对话

五月的秭归,江风裹挟着艾草的清香,穿越两千三百年的时空,轻抚着这片孕育了伟大诗魂的土地。5月31日,”阅长江·道中华——诗咏中华民族母亲河”2025端午诗会在屈原故里盛大启幕,这场以诗歌为媒介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纪念,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一、诗与江的千年对话

秭归,这座被长江水滋养了千年的古城,因其与屈原的不解之缘而成为中华诗歌的精神原乡。当朗诵艺术家胡乐民铿锵有力地演绎吉狄马加的《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时,那抑扬顿挫的声调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将现代人对屈原精神的礼赞与战国时期那位行吟泽畔的诗人产生了奇妙共鸣。屈原投江明志的悲壮与当代诗人对光明的歌颂,在这一刻达成了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秭归三闾骚坛的诗人们以古风吟唱《村咏》,那质朴的乡音与古老的韵律,让人仿佛看见屈原当年在橘林中吟咏的身影。这种原生态的诗歌传承,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秭归30家民间诗社、2500余名民间诗人的存在,证明诗歌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凋零,而是以最本真的方式延续着生命的律动。

二、多元文明的诗意交融

本次诗会最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是中外诗人的同台献艺与多元文化的诗意交融。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用汉语和西班牙语朗诵自己的作品,语言的藩篱在诗歌面前消融,不同文明在诗行间相遇相知。表演艺术家温玉娟演绎的《昭君琵琶曲》,将汉族与匈奴的文化交融史浓缩于一首诗歌之中,诉说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开放包容。

宜昌本土诗人将诗歌与摇滚音乐、数字艺术等现代形式结合,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如长江之水——既保持着源头的清澈,又在奔流中不断吸纳新的支流。吉狄马加在致辞中指出:”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在汉语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丰碑,且具有世界性的文学价值。”这番评价揭示了端午诗会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展示,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三、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秭归持续深化”诗歌之乡”建设的努力,展现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理解。依托端午诗会这一品牌活动,秭归不仅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诗人的目光,更将屈原文化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吉狄马加见证秭归十余年来的变化后感慨:”地方将人文瑰宝转化为发展动能,带动文旅富民,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这种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之上。当秭归的民间诗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吟唱乡土,当现代艺术家将诗歌与科技结合创造新艺术形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既根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生态。正如长江既保持着源头的纯净,又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万千支流,中华文化也在坚守本真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四、诗歌精神的当代传承

端午诗会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它唤醒了当代人对诗歌精神的重新认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诗歌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品”,但秭归的实践证明,诗歌依然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重要媒介。无论是胡乐民充满力量的朗诵,还是三闾骚坛诗人们古朴的吟唱,都让观众感受到诗歌直击人心的力量。

诗歌精神的当代传承,不仅在于技艺的延续,更在于精神的弘扬。屈原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为民情怀,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中外诗人齐聚秭归,他们不仅在纪念一位古代诗人,更是在共同探讨诗歌如何回应时代命题、如何参与文明对话。

汨罗江水滔滔不绝,长江文明生生不息。2025端午诗会这场诗歌盛宴,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一次中华文明自信的展示。当诗歌遇见长江,当传统邂逅现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对文明对话的开放胸怀,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在这片孕育了伟大诗魂的土地上,诗歌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它将继续随着长江之水奔流向前,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