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会昌这座千年诗礼小镇,一座仅存在500多天的戏剧小镇正上演着当代青年最动人的精神突围。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来到这个偏远之地成为”会漂”,在赖声川导演团队的驻地项目中寻找戏剧的纯粹与生命的本真。他们用青春丈量理想的疆界,在古榕树下、百年老宅里,构建着一个戏剧乌托邦。

会昌戏剧小镇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作为赖声川父亲的故乡,这个赣南小镇因一位戏剧大师的乡愁而焕发新生。2015年起,赖声川团队每年在此演出,最终将赖家老屋改造成戏剧圣地。当冯飞第一次踏入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镇时,她立即感受到了某种”吸引人的能量”——那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磁场,让习惯都市喧嚣的年轻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对于这些”会漂”青年来说,选择会昌意味着一场精心计算又充满冒险的人生抉择。29岁的赵越在北京戏剧圈摸爬滚打多年,却始终与理想中的戏剧创作若即若离。当他看到赖声川团队的招募信息时,没有丝毫犹豫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这种决绝背后,是对纯粹戏剧环境的渴求——在这里,戏剧不是商业噱头,而是生命本身。冯飞的经历同样具有代表性,这位表演系毕业生在毕业季偶然刷到招募信息,立即被”赖声川团队”六个字击中。从最近机场到会昌需要一个半小时车程,但对她而言,这段路程通向的是比地理距离更重要的精神家园。
会剧团的日常颠覆了人们对戏剧工作的想象。没有冗长的入职仪式,没有刻意的团队建设,新成员第一天就被直接扔进《圆环物语》的剧本围读中。这种”硬核”开场背后,是赖声川团队对戏剧本质的理解——戏剧不是社交游戏,而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赵越回忆起赖声川排演贝克特作品时的场景仍感震撼:”赖导不会过多分析剧本,而是让我们通过研读作者生平、反复揣摩文本来构建角色内核。”这种创作方式要求演员具备极强的自主性和深度思考能力,恰恰击中了这些年轻戏剧爱好者的心脏。
在会昌的每一天都是对传统戏剧观念的挑战与重构。当《贝克特在赖家老屋》在赖家老宅上演时,观众随着引导者穿梭于不同空间,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戏剧。赵越在剧中一人分饰”读者”与”听者”两个角色,这种角色转换不仅是一种表演技巧的展示,更是对戏剧本质的探索——戏剧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观演之间的能量交换。赖家老屋的昏暗光线、午夜时分的雨声、墙上斑驳的老照片,都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共同构建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
这些”会漂”青年在小镇找到了都市中稀缺的东西:纯粹。赵越坦言,在北京时”毕业多年,没想到在会昌又重回校园状态”。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功利计算,没有娱乐圈的浮躁喧嚣,只有对戏剧的专注与热爱。冯飞则感受到了”很多能量”的存在——来自百年榕树的自然能量,来自隽永山水的精神能量,来自戏剧本身的艺术能量,以及每一个来看他们演戏的陌生人的情感能量。这种能量交换让他们的表演不再只是职业行为,而成为生命状态的呈现。
会昌戏剧小镇的日常演出或许观众寥寥,但对”会漂”们而言,这恰恰是戏剧最本真的状态。冯飞和赵越都表示,无论台下有多少观众,他们都会以最真诚的状态演出。这种态度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戏剧观:戏剧的价值不在于观众数量,而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演员的意义不在于名利收获,而在于能否在舞台上实现自我超越。赖声川团队创造的这个戏剧乌托邦,让年轻演员们得以摆脱商业戏剧的桎梏,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自由驰骋。
当夜幕降临,赖家老屋的灯光亮起,”会漂”们再次登上舞台。他们的表演或许不会登上商业大剧院的头条,但在这个偏远小镇上,他们正在书写中国戏剧的新可能。这些年轻人用青春证明: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仍有一群人愿意为纯粹的艺术理想远走他乡;在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仍有一种力量能让年轻人停下脚步,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会昌戏剧小镇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戏剧的故事,更是一代青年寻找精神家园的缩影。在这里,戏剧不是生活的装饰,而是生活的本身;”会漂”们不是在表演戏剧,而是在戏剧中生活、思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