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的现代表达:当《九歌》遇见当代舞者的身体诗学

“端午《九歌》,诸神归位!”——这句网络上的热烈评论,道出了舞蹈诗剧《九歌》带给观众的震撼体验。这部集结胡阳、张翰、苏鹏等中国顶尖舞者的作品,不仅是对屈原笔下神话世界的当代诠释,更是一场关于身体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当古老的神话在21世纪的舞台上重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激活与重构。

《九歌》的舞台呈现打破了传统舞剧的线性叙事,转而构建了一个”天、地、人”三界交融的诗性空间。六个篇章《序》《日月》《山河》《形影》《枯荣》《尾声》如同一首流动的史诗,将”东君””云中君””山鬼”等神祇形象转化为极具现代审美的舞蹈语汇。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对传统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与重新诠释。导演胡阳带领原班人马再度归来,他们几乎每日都经历”汗水洗礼”的排练过程,正是这种对艺术的虔诚与执着,让古老神话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者们对身体极限的探索与突破。张翰在剧中挑战的高难度”无重力”托举动作,被群舞演员反复抛接,以肢体模拟水流的奔腾与静默。这种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美与现代舞的身体语言相结合的尝试,不仅展现了舞者惊人的身体控制能力,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正如张翰所言:”河伯的舞段对体力与默契度要求极高,但危险与美感并存,这正是舞台艺术的魅力。”在这种危险与美感的交织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舞者与角色、与神祇之间灵魂的对话。

《九歌》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达,更在于它开创了一种”观演+体验+消费”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观众精心打造的文创产品——票夹、冰箱贴、手机包、晴雨伞等,以及咖啡厅的《九歌》主题特调饮品及甜品,将艺术体验延伸到了剧场之外。这种模式不仅延长了文化消费链条,更让观众有机会深度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中。当观众手持《九歌》主题的咖啡杯,穿着印有神祇图案的T恤走出剧场时,传统文化已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九歌》的创作与演出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界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积极探索。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的重点扶持项目,以及2025第三届天桥舞蹈演出季的重磅剧目,《九歌》承载着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舞台的使命。在近4个月的演出季中,近10部国内外经典作品将轮番登场,而《九歌》无疑是其中最具东方美学特色的代表。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尝试,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九歌》的回归恰逢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其意义不言而喻。在这个纪念屈原的日子里,舞者们以身体为媒介,重新诠释了这位伟大诗人笔下的神话世界。当舞台上的”山鬼”翩然起舞,”云中君”凌空而降,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刻,而是通过当代艺术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神话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九歌》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演出持续至6月2日,并计划于今年11月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它不仅是中国当代舞剧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的生动例证。在这个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九歌》的成功提醒我们:传统不是过去的遗存,而是可以不断被重新诠释、重新创造的活的文化基因。当顶尖舞者以身体为笔,在舞台上书写新的”九歌”时,他们不仅在表演一个古老的故事,更在参与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与艺术创新的深刻对话。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