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上的文明:库姆孜如何编织柯尔克孜族的精神图谱

在天山南麓的阿合奇草原上,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苏云巴义·吾山那洪的手指轻抚库姆孜的三根琴弦,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就此激活。这把看似简单的乐器,不仅是柯尔克孜族音乐的载体,更是这个游牧民族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从苏云巴义到依热斯开力地,从个人传承到群体守护,库姆孜的琴弦上跳动着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记录着的是游牧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对话。

库姆孜琴身上镌刻着柯尔克孜族对世界的独特认知。这种三弦弹拨乐器的构造本身便蕴含深意——三根琴弦象征着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统一,共鸣箱的形状则暗合草原的地貌特征。当苏云巴义的手指在琴弦上舞动时,他不仅在演奏音乐,更在演绎一个民族对宇宙秩序的理解。柯尔克孜谚语”伴着你生与死的,是一把库姆孜琴”道出了这乐器在族群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它既是日常生活的伴侣,也是重大仪式的见证者,更是生死时刻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边境巡逻路上,库姆孜的旋律驱散的不只是身体的疲惫,更是精神上的孤寂,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草原与城镇,个体与群体。

苏云巴义·吾山那洪的坚守展现了非遗传承中最珍贵的品质——将技艺升华为使命。这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从8岁与库姆孜结缘,到如今八十多岁高龄仍坚持教学,他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守护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创办的免费培训班,这个由自家院落改造而成的课堂,二十年来培养了超过500名学徒。在这里,教学超越了简单的技艺传授,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的唤醒。苏云巴义常对学徒说:”通过库姆孜,你能听见草原的呼唤,感受到牧民的喜怒哀乐。”这句话揭示了非遗传承的本质——不是机械地复制技巧,而是培养对文化情感的共鸣能力。当依热斯开力地成为他的第一个弟子时,一段师徒相传的文化接力就此开始,而这段接力棒如今已传递到更多年轻一代手中。

依热斯开力地·木沙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当代非遗传承的新可能。从一个被琴声吸引的牧羊少年到成为能够独立培养学生的传承人,他的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地传承下去”这一使命的认知,这表明当代非遗传承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民族文化守护,自觉地将自身纳入更宏大的中华文化认同之中。当他在村中聚会、县里演出乃至更大的舞台上展示琴艺时,他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流动的文化空间,让库姆孜的音乐能够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这种从”小传承”到”大传播”的转变,正是当代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向。

阿合奇县对库姆孜传承的系统化支持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实践。成立”库姆孜”协会、邀请专业老师培训、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演出结合——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创造了让文化活态传承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将库姆孜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做法,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使古老乐器能够与当代审美对话。当百人库姆孜方阵在猎鹰文化旅游季上演奏《玛纳斯》史诗时,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完美结合,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获得新生的智慧选择。

库姆孜的传承故事给予我们关于文化保护的深刻启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存,而需要构建”活态传承”的生态系统。这包括: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让他们既是技艺的掌握者,又是文化的创新者;创造展示平台,让传统艺术能够与当代观众对话;建立支持体系,使传承活动能够持续进行。阿合奇的经验表明,当政府、传承人和社区形成合力,传统文化就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站在天山南麓眺望,库姆孜的琴声依然在草原上回荡。这声音穿越千年,连接着游牧文明的过去与未来,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当苏云巴义和依热斯开力地们拨动琴弦时,他们不仅在演奏音乐,更在编织一张文化之网,这张网既承载着柯尔克孜族的精神记忆,也连接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图谱。在这个意义上,库姆孜已不仅是一件乐器,而成为文明传承的象征——它证明只要有人愿意倾听、愿意学习、愿意创新,再古老的文化也能在当代焕发新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