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乳制品摄入与癌症风险的复杂关系需审慎解读

牛津大学与中国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近日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追踪50万中国成年人长达11年,发现经常饮用乳制品可能与某些癌症风险上升存在关联。然而,营养学家提醒公众应理性看待这一观察性研究结果。

研究核心发现

这项发表在《BMC医学》的研究显示:

  • 中国仅有20.4%的成年人经常(每周至少1天)食用乳制品
  • 经常饮用者日均摄入80.8克,远低于西方水平
  • 与不饮用者相比,经常饮用者的总癌症风险增加9%
  • 特定癌症风险变化:
  • 肝癌风险增加18%
  • 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22%
  • 淋巴瘤风险增加23%

专家解读与平衡观点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指出:”这是一项重要的观察性研究,但相关不等于因果。乳制品仍是优质蛋白质和钙的重要来源,不应因单一研究就改变膳食结构。”

可能的机制解释包括:

  1.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升高
  2. 乳制品中的性激素影响
  3. 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特殊代谢反应

东西方差异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结果与西方多项研究存在明显差异:

  • 西方研究常显示乳制品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
  • 中国人群乳制品摄入量显著低于西方
  • 遗传背景和代谢差异可能影响结果

实践建议

基于现有证据,专家建议:

  1. 保持适度摄入:每日300克左右奶制品
  2. 多样化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可能更有利
  3. 关注个体差异:乳糖不耐受者应选择低乳糖产品
  4. 整体膳食平衡:比起单一食物,整体饮食模式更重要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冠生教授强调:”营养研究需要长期积累证据,目前中国居民乳制品摄入量总体不足,盲目减少可能带来其他健康风险。”

该研究团队也表示,未来需要更多机制研究来阐明这些关联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建议公众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研究成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