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布局一直备受关注,其最新动作”高德扫街榜”的推出标志着阿里对这一市场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本文将从阿里本地生活战略的演变历程、高德扫街榜的创新性与市场定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四个维度,全面剖析阿里如何通过高德这一”落脚点”构建新型本地生活生态体系,与美团、抖音等巨头展开差异化竞争,并探讨这一战略能否最终实现阿里多年的”本地生活梦”。

阿里本地生活战略的曲折演进
阿里巴巴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探索可谓一波三折,其战略路径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调整与重构。早在2006年,阿里就通过收购前员工李治国创办的口碑网首次涉足这一领域,但相较于当时如日中天的58同城、赶集网等平台,口碑网始终未能形成足够的市场影响力。2009年,阿里将口碑整合为”淘宝本地生活”,尝试借助淘宝的流量优势打开局面,然而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2010年后,随着”百团大战”的兴起,阿里在2017年重新”复活”口碑网并上线独立APP,希望抓住团购行业蓬勃发展的机遇。遗憾的是,这一轮尝试再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口碑始终无法在阿里体系内独当一面。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阿里收购饿了么后,将口碑与饿了么两大业务整合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形成了”到家+到店”的初步战略布局。2021年,口碑发起”爆爆团”到店团购业务,试图在支付宝内复制一个”美团”;同年,高德地图升级为”出门好生活开放服务平台”,其到店团购业务开始与口碑共用客服和BD团队,标志着高德正式加入阿里本地生活战略版图。
阿里本地生活业务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核心问题在于组织架构的复杂性与战略重心的不断摇摆。分管生活服务板块的俞永福曾坦言,本地生活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阿里组织没有从”单一业务能力和单一的业务组织”,成长为”先进的规模业务能力和先进的规模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了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多次尝试均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直到2023年,阿里做出了一个关键性决策——将口碑与高德正式合并,把到店业务统一整合至高德地图入口。这一战略调整的背后,是阿里对高德独特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定位。高德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月活跃用户超8亿),更重要的是其基于目的地的流量与到店业务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度。用户在使用导航时本身就带有明确的”到目的地”需求,从导航直接切换到到店消费成为顺理成章的行为路径。这一用户行为逻辑的连贯性,正是饿了么与口碑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高德扫街榜的创新突破与战略定位
2025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26周年庆之际,高德地图正式推出全球首个基于用户真实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同时启动”烟火好店支持计划”,投入超10亿元补贴,旨在为线下餐饮及服务业每日新增1000万客流。这一举措被视为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重大战略升级,标志着其从单纯的”到家”业务向”到店”领域全面拓展的决心。
高德扫街榜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完全摒弃了传统点评平台依赖用户主观评价的模式,转而基于高德地图上海量的真实用户行为数据生成榜单。据高德地图CEO郭宁介绍,平台每天承载着1.2亿次生活服务类搜索,引导用户导航至1300万个线下消费场所,覆盖全国超700万餐饮商家。这些数据成为扫街榜的基石,通过分析”专程前往距离”、”回头客频次”、”支付行为”等13项真实指标,动态生成”轮胎磨损榜”(反映用户为某家店专程前往的意愿)、”回头客榜”(体现用户忠诚度)等特色排行。

与传统点评平台相比,高德扫街榜在数据真实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它依托高德的导航数据洞察用户真实的出行动作,如远距离专程前往、多次回头光顾等,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另一方面,高德引入了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信用等级高的用户评价将获得更高权重,同时借助AI风控技术有效识别并过滤虚假和噪声评价。这种”行为+信用”的双重保障机制,直击传统点评平台”刷分注水”的行业痛点,构建了一套难以人为操控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
从产品定位来看,高德扫街榜并非简单复制大众点评的模式,而是开创了一种新型决策入口。大众点评的优势在于其积累了20年的海量用户评价(超5亿条)和成熟的评分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内容护城河。然而,随着商家”刷单”行为泛滥,用户筛选真实评价的成本越来越高,平台公信力受到挑战。高德扫街榜则另辟蹊径,不依赖用户主动评价,而是通过客观行为数据反映商家真实受欢迎程度,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决策参考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德扫街榜明确承诺”永不商业化”,拒绝任何付费排名机制,所有成本由平台承担。这一承诺旨在建立用户信任,避免榜单因商业化而失去公信力。高德地图CEO郭宁强调,榜单的核心价值在于”良币驱逐劣币”,既要简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也要帮助踏实经营的商家突破流量困境。在哈尔滨等地的实践中,扫街榜已显示出对本地文旅与餐饮业的积极影响,如”本地人最爱去”榜单和”烟火小店榜”有效引导消费者发现真正受本地人青睐的商户,促进文旅从”流量吸引”向”深度体验”转型。
从阿里整体战略来看,高德扫街榜的推出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阿里构建大消费生态的关键一环。2025年,阿里提出了”衣食住行上淘宝,淘出精彩新生活”的新心智,强化其作为”全场景生活服务入口”的定位。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以淘宝为核心的”即时零售作战军团”负责打通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而高德体系则旨在解决”最后三公里”的短板,将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全面打通,形成高频带动低频、远近场电商结合的新生态。这种协同效应在美团身上已得到验证,其外卖业务(到家)作为流量引擎,持续提升用户粘性;到店业务则成为商品供给池,巩固美团在本地生活的场景壁垒。
市场挑战与竞争态势分析
尽管高德扫街榜在理念和技术上具有创新性,但其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面临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当前市场已形成美团、抖音、阿里三足鼎立的格局,各家都在构筑不同的竞争壁垒。高德要想在这一红海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须克服多重挑战。
用户习惯的转变是首要难题。大众点评经过20年发展,已建立起深厚的用户心智,积累了超5亿条用户评价和百万级达人笔记库,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内容护城河。据观察,即便用户在抖音等平台被”种草”某家餐厅后,仍会习惯性地打开大众点评查询更多信息,确认评分和评价后再做决策。这种用户行为模式反映出大众点评作为”决策漏斗”的牢固地位。高德扫街榜上线首日虽获得4000万用户访问(超过大众点评8月的日均3260万活跃用户),但能否持续保持用户粘性,改变其决策路径,仍需长期观察。
其次,内容短板是制约高德扫街榜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大众点评动辄上万条的丰富评价内容相比,高德的点评数据在多数商家页面显得”聊胜于无”。例如,西贝(六里桥旗舰店)在高德上仅有337条评价,而大众点评上则有25894条;西贝(五棵松万达店)在高德仅有35条评价,大众点评则有1万多条。这种内容量级上的巨大差距使得高德目前难以完全替代大众点评的决策参考功能。正如一些用户反馈,高德扫街榜更像是”热门榜”而非”品质榜”,能帮助发现新商家但不足以完全主导决策。
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崛起为本地生活市场增添了更多变数。这些平台凭借强大的内容种草能力,正逐步分流传统到店平台的流量。抖音凭借高日活用户(月人均使用时长46.54小时)和直观的视频内容形式,构建了”短视频种草-团购转化”闭环;小红书则沉淀了大量真实的美食点评笔记,汇聚了高活跃度的分享型用户。2024年,抖音生活服务中”种草”类视频带动商家销售额提升113%,显示出强大影响力。这些平台虽在系统性信息整合上不如大众点评,但其沉浸式内容体验对年轻用户极具吸引力,正成为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高德扫街榜还面临着数据局限性的问题。并非所有线下消费行为都能被导航数据完全捕捉,例如熟客反复光顾熟悉的餐厅可能不需要导航;某些深藏巷弄的”宝藏小店”因熟客居多,在导航数据上可能表现不突出。有用户质疑:”常去的宝藏小店谁用导航啊”,反映出行为数据可能存在的盲区。此外,纯数据驱动的推荐缺乏用户评价中的”温度”和情感因素,难以满足部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平衡数据客观性与消费体验的丰富性,是高德需要持续优化的方向。
在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平衡上,高德也面临潜在矛盾。虽然平台承诺榜单”永不商业化”,但地图作为具有强烈”到目的地”属性的产品,通常只能覆盖目的地附近2-3公里的商家,在有限范围内如何进行流量分配与平衡将成为考验。长期来看,若无法通过榜单直接盈利,高德需要探索其他变现途径来支撑这一业务,这可能对其”不商业化”承诺形成压力。市场上已有质疑声音:高德会否变相用新规则取代旧规则,以其他形式实现商业化?
从行业整体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竞争维度已从单纯的价格战升级为场景、效率和生态的全面比拼。美团凭借到家与到店业务的协同效应构建了坚固的生态壁垒;抖音通过内容种草和团购转化形成了独特的流量闭环;阿里则试图通过高德的行为数据优势和淘宝的即时零售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力。高德扫街榜的推出标志着竞争进入新阶段,各平台不再仅依靠补贴获取用户,而是更注重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消费体验和决策效率。据行业数据,202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其中”到店”相关服务占比超60%,市场规模超21万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高德扫街榜若能克服当前挑战,有望帮助阿里在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未来展望:AI赋能与生态协同
高德扫街榜作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战略的最新载体,其未来发展潜力与阿里能否有效利用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两大优势密切相关。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高德在AI赋能与阿里生态整合方面展现出的可能性,为其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长远竞争提供了独特路径。
AI技术有望成为高德扫街榜突破现有格局的关键变量。当前,高德AI助手”小高老师”单日调用量已达12亿次,本地生活类地点日均AI搜索量1.2亿次,这为高德积累了丰富的行为数据与用户洞察基础。未来,通过进一步强化AI推荐和智能化推送,高德有望模仿Google Maps在美国的成功路径——据restroworks数据,62%的美国消费者使用Google发现餐厅,远超Yelp等传统点评平台。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AI能够根据用户的出行轨迹、支付习惯等数据,提供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决策习惯。当用户询问”有什么推荐的餐厅”时,平台可以整合评分、导航、预估等待时间等多维信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大幅简化用户决策流程。这种AI驱动的交互模式,有望突破传统点评平台的信息过载困境,创造更高效的决策体验。

高德扫街榜的另一个独特优势在于其与阿里生态系统的深度协同效应。作为阿里大消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德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能够为整个阿里生态提供宝贵的线下洞察。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完善用户画像,更能为淘宝的即时零售业务、飞猪的旅行服务、饿了么的外卖配送等提供场景化支持,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闭环。例如,当用户通过高德导航至某商场后,系统可根据其过往消费偏好,推荐商场内的相关店铺及淘宝上的同城配送服务;用户在餐厅就餐后,可能会收到高德推送的类似风格餐厅或相关食材的即时配送优惠。这种跨场景、跨服务的无缝衔接,是阿里构建”衣食住行”全场景生活服务生态的基础,也是高德相较于独立点评平台的差异化竞争力所在。
在商业模式上,高德扫街榜”永不商业化”的承诺虽然限制了其直接变现能力,但也为其创造了长期价值。当前,高德主要通过”烟火好店支持计划”中的10亿元补贴(包括2亿元出行补贴、9.5亿元消费券和3000万元内容创作激励)来培育市场。这种投入可视为阿里获取线下流量入口的战略投资。参考美团到店业务2%-15%的佣金率,高德未来在保持榜单非商业化的前提下,仍可通过交易佣金、精准广告等间接方式实现盈利。更为重要的是,高德作为连接线上与线下、到家与到店的关键节点,其战略价值远大于直接盈利贡献。通过扫街榜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消费信任,高德能够为阿里生态内的其他业务提供精准导流,这种跨业务的协同价值可能比榜单本身的盈利能力更为关键。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正在经历从”信息聚合”向”体验优化“的转变。用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商家列表和评分,而是希望获得更加个性化、场景化的消费体验。高德扫街榜基于真实行为数据的推荐机制,恰好符合这一趋势。在哈尔滨的实践中,扫街榜已显示出激活城市消费活力的潜力,如”专程前往榜”帮助游客筛选出真正受认可的餐饮住宿商户,”本地人爱去榜”则引导游客深入体验当地特色,推动文旅从”流量吸引”向”深度体验”转型。这种以数据为支撑、以体验为导向的模式,可能成为高德区别于其他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强势竞争,高德扫街榜需要加强其内容生态建设。目前,高德已投入3000万元激励行业达人创作推广内容,首批2962家”烟火小店”也获得了每日5000万流量的精准曝光。这种内容与数据的结合,有望逐步弥补高德在用户生成内容方面的短板。未来,高德可进一步开放平台,吸引更多专业内容创作者和普通用户贡献评价与笔记,形成行为数据与主观评价相辅相成的完整信息体系。同时,借助AI技术对碎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整合与提炼,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直观的消费指引,解决当前内容平台信息分散化的问题。

表:高德扫街榜与主要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对比
能力维度 | 高德扫街榜 | 大众点评 | 抖音生活服务 |
---|---|---|---|
数据基础 | 真实用户行为数据(导航、到店等) | 用户主观评价与评分 | 用户观看与互动行为 |
内容形式 | 结构化行为指标(回头客率、专程前往率等) | 海量用户评价与达人笔记短视频与直播内容 | |
推荐机制 | AI驱动的行为数据分析 | 多维度筛选与排序 | 兴趣推荐算法 |
使用场景 | 导航过程中的被动推荐 | 主动搜索与决策 | 内容浏览中的种草 |
核心优势 | 真实性高、难以刷单 | 内容丰富、选择多样 | 内容直观、沉浸感强 |
展望未来,高德扫街榜的发展将取决于阿里能否持续投入资源完善其数据体系、内容生态和AI能力。短期内,扫街榜可能难以完全取代大众点评等传统平台,但可以作为重要的决策补充工具;长期来看,随着行为数据的不断积累和AI推荐精度的提升,高德有望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和消费决策入口。当这张”生态地图”真正铺开,阿里在本地生活赛道的新故事或将迎来全新篇章。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本地生活领域,大众点评早已不是唯一的决策入口,而高德扫街榜的出现,则为行业竞争格局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