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南的群山之间,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遂昌县的万亩茶园中上演。碧波荡漾的茶海之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茶树依然郁郁葱葱,茶香四溢。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茶”的创新模式,正在书写着绿色能源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一、战略抉择:为什么是遂昌?
遂昌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83.47%的森林覆盖率,3000亩集中连片茶园,年均超1000小时的充足光照。这些要素构成了“茶光互补”项目的天然基础。
传统产业的瓶颈:
茶产业虽是遂昌农业的支柱,但单一的传统农业模式难以带动乡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靠天吃饭不是长久之计,增收致富还是要靠新产业、新项目。”这是当地茶农的普遍心声。
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在浙江省委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背景下,遂昌县将“用万亩茶园招引光伏项目”列入共富计划。与此同时,国能(浙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正积极布局新能源项目,双方的战略需求完美契合。
2024年6月,这个浙江省内最大的地面集中式发电项目正式落户遂昌大柘镇。一期项目占地3000亩,装机容量95兆瓦,配套新建1座110千伏升压站。
二、创新实践:无人机与古法工艺的完美结合
在崎岖的茶山上建设光伏项目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施工方式难免会对茶园造成破坏,项目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无人机+古法工艺”的混合施工模式。
智慧施工保护生态:
- 载重无人机精准运输光伏组件,单趟仅需2-3分钟
- 百余名工人使用特制轻型工具进行桩基施工
- 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数倍,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茶园
人性化施工安排:
- 错开采茶季节,避免影响茶农正常劳作
- 避开村民上山路径,将物料场转移到无村民活动区域
- 这种“一抢一让”体现了央企的精准施策与乡土共情
技术创新保障质量:
- 采用“滑轮法”进行直流线缆施工,防止线缆损伤
- 配套9.5兆瓦/19兆瓦时储能系统,将不稳定光伏电力转化为“全天候能源”
- 创新“三级水土保持体系”,确保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5%
三、多方共赢:阳光红利照亮共富之路
“茶光互补”项目不仅提供了清洁能源,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农民增收多渠道:
- 土地租金:2000多户茶农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
- 务工收入:项目高峰期带动就业500多人,其中70%是本地村民
- 茶叶销售:光伏板创造适宜茶叶生长的微环境,提升品质和产量
56岁的茶农何文平感慨:“现在除了有租金,还有工资呢!”他在项目辅助建设工作中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双溪新村村民陈巧怡也在项目部上班,每月增收约3000元。
产业升级新机遇:
项目以商引商,带动浙江中科立仁、盖亚新能源等科技企业相继落户。未来5年内,预计将为当地带来超6亿元的投资,推动遂昌产业结构从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型。
四、生态效益:绿色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胜利
清洁能源贡献:
一期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量约1.27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约1.1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
生态环境保护:
项目创新“三级水土保持体系”,通过修筑临时排水沟、沉沙池以及植被恢复,实现渣土防护率达95%、表土保护率达87%、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5%。
微气候改善:
光伏板的遮阴效应创造了适宜茶叶生长的微环境,通过调控光照、温度、湿度,既满足茶叶“喜阴、喜润、忌极端”的生长特性,又能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
五、推广价值: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遂昌“茶光互补”项目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政企合作新模式:
当地政府超前完成区域规划与征迁协调,创下省内同类项目最快进场纪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成为浙江省农光互补项目典范。
技术创新标准化:
项目构建了一套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体系化的“四化”新能源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为类似项目提供了技术范本。
利益共享机制化:
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产业带动等多渠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受益。
阳光照见的未来
当夕阳透过光伏板的间隙洒进茶树,这束光既照见了一场科技与生态完美交融的能源革命,也照出了一条央企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遂昌“茶光互补”项目的意义远超一个能源工程本身。它证明了绿色发展可以与经济增长相得益彰,现代科技可以与传统产业和谐共存,企业效益可以与农民福祉共同提升。
这个浙西南山区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提供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跨界融合新方案,照亮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随着二期55兆瓦项目的即将开工,这种智慧化建设模式将推广至全镇10余个村,守护更广的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阳光红利。